[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类骨器官的3D生物打印类骨组织工程支架在审
申请号: | 202210911808.X | 申请日: | 2022-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546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发明(设计)人: | 崔翔;张里程;尹鹏滨;李明;陈瑞婧;李佳;马驰;唐佩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
主分类号: | A61L27/56 | 分类号: | A61L27/56;A61L27/50;A61L27/12;A61L27/18;A61L27/20;A61L27/24;A61L27/54;A61L27/38;B33Y70/10;B33Y80/00;B33Y10/00;A61F2/28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任苇 |
地址: | 1000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骨器 生物 打印 组织 工程 支架 | ||
本发明属于骨缺损支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类骨器官的3D生物打印类骨组织工程支架,包括壳体,壳体内填充有骨类器官微球,壳体外侧设有人工仿生骨膜,人工仿生骨膜包括左旋聚乳酸、透明质酸H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I型胶原、聚已内酯PCL、胶原蛋白和纳米羟基磷灰石,壳体两端连接有固定块,壳体的内侧开设有末端,末端连接有骨类器官填充腔,骨类器官填充腔的空腔直径为500~1000微米,骨类器官填充腔中填充体外培养的骨类器官微球,上下两个骨类器官填充腔之间连接有微通道,仿生支架通过多喷头3D打印机一体化打印成型;本发明解决了当前骨组织工程支架修复大段骨缺损效果不佳的难题,适用于构建基于骨类器官的骨缺损修复支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骨缺损支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类骨器官的3D生物打印类骨组织工程支架。
背景技术
骨缺损是骨科常见病。骨缺损长度在一定范围内时骨组织可自行修复重建,但是当超过该范围后无法自行愈合,即为临界骨缺损。目前临床上将临界骨缺损的长度定为长骨直径的1.5倍,约为1.5~3.0cm。全世界每年因严重的创伤、骨折合并感染、骨折后治疗不当、骨肿瘤或先天性疾病导致的骨缺损患者,需骨移植治疗的超过200万例,其中因移植物血管化及功能化性能不佳引起手术失败率25%,并发症发生率30%~60%。骨缺损伤员救治困难、花费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临界尺寸骨缺损修复是骨科医师面临的棘手临床难题。目前临界尺寸骨缺损治疗的金标准是自体骨移植。然而,供区骨组织数量有限,术后供区骨缺损、疼痛、感染等多种并发症严重限制了自体骨移植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在临界尺寸骨缺损的修复中,移植物血管化不足易导致死骨形成、肢体功能难以恢复。因此,研发具有良好血管化及功能化的骨替代材料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应用类器官技术构建成骨支架修复大段骨缺损成为热点。对于成骨支架的构建而言,快速、精确和功能化十分重要。但目前类器官构建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类器官形态及组成的可控性差;同批次类器官个体之间,以及不同批次类器官样本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建模周期长(培养周期需要4-6周),而且建模过程缺乏自动化操控,耗时费力。因此,应用3D生物打印技术,有望实现类器官的批量自动化稳定构建,进而制备更为有效的成骨支架,解决大段骨缺损修复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类骨器官的3D生物打印类骨组织工程支架,解决了当前骨组织工程支架修复大段骨缺损效果不佳的难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类骨器官的3D生物打印类骨组织工程支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填充骨类器官微球,所述壳体外侧设有人工仿生骨膜,所述壳体的上下端均开有末端,所述壳体内设有若干条微通道,所述微通道的上下两端均内连通有骨类器官充腔,所述骨类器官充腔的自由端与末端相连通,所述仿生支架通过多喷头3D打印机一体化打印成型。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原理如下:
壳体具有散在贯通孔径,可以方便内部骨类器官的氧气、营养物质与代谢物质交换,末端具有宏观孔径结构,方便自体血管及新鲜骨组织长入,微通道用于氧气、营养物质与代谢物质交换,骨类器官充腔的作用是容纳骨类器官微球。采用本设计方案,当大段骨缺损的患者需要进行修复时,先采集患者数据,用3D打印技术制备出本发明类骨器官仿生支架,然后将类骨器官仿生支架安装在患者的骨缺损处,仿生支架内部的骨类器官充腔可通过末端、微通道骨类器官充腔和末端与患者骨组织进行能量、物质及信号传递,从而促进骨组织的再生,进行骨修复。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两端均设有固定块。
通过上述设置,通过固定块进行髓内插入,增强仿生支架与骨缺损处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人工仿生骨膜的制作原料为左旋聚乳酸、透明质酸H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I型胶原、聚已内酯PCL、胶原蛋白和纳米羟基磷灰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118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尾水闸门检修平台
- 下一篇:一种多风道的密闭风巢机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