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疏浚土利用的人工礁盘结构及其加工方式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900382.8 | 申请日: | 2022-07-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886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 发明(设计)人: | 彭士涛;马国强;郑天立;邱宁;孙嘉徽;梁宝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K61/70 | 分类号: | A01K61/7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国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696 | 代理人: | 徐博 |
| 地址: | 300450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疏浚 利用 人工 盘结 及其 加工 方式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疏浚土利用的人工礁盘结构及其加工方式,属于人工礁盘的技术领域,包括疏浚土人工礁盘结构,疏浚土人工礁盘结构包括第一疏浚土礁盘、第二疏浚土礁盘和第三疏浚土礁盘,第一疏浚土礁盘和第二疏浚土礁盘上表面的偏心位置均设置有环形滑槽,两个环形滑槽内均活动连接有环形金属网,且三个礁盘的放置槽内依次分别嵌入有重物块、第一浮块和第二浮块,通过本发明,实现了采用疏浚土加工而成,疏浚土资源来源于海洋,回归于海洋修复,符合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且疏浚土表面多凹槽,便于珊瑚虫附着,来达到对珊瑚礁的生态修复的目的,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觅食场所,躲避天敌,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有着重要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人工礁盘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疏浚土利用的人工礁盘结构及其加工方式。
背景技术
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的碳酸钙骨骼堆积形成巨大的礁体,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地区,在水生生物保护,自然岸线、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珊瑚礁发挥了重要作用,珊瑚礁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繁衍、觅食场所,是海洋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保护对象,出于生态保护的目的,国内外开发了多种人工礁盘,通过将珊瑚虫附着于人工礁盘中,实现珊瑚礁的生态修复,目前人工礁盘已广泛应用于海洋牧场、海洋生态修复等领域。
在如今现有的人工礁盘中,例如申请号为CN201710195580.8申请文案的技术结构中,包括混凝土支柱和若干个混凝土礁盘,其中,由混凝土支柱的顶端至底端上其截面尺寸逐渐增大,各混凝土礁盘的中心贯穿设置有与混凝土支柱配合设置的套接孔,各混凝土礁盘依次间隔设置并且通过各自套接孔套接至混凝土支柱上,该装置虽然实现了为珊瑚虫提供附着地,但是礁盘的主要材质为混凝土这类硬质结构,具有高污染,生态友好性不足,且在海洋中水流动的情况下,礁盘表面较为平滑,不能为浮游生物提供较好的生存和繁育的环境,从而无法吸引珊瑚虫附着,来达到对珊瑚礁的生态修复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提供了一种基于疏浚土利用的人工礁盘结构及其加工方式,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疏浚土利用的人工礁盘结构,包括疏浚土人工礁盘结构,所述疏浚土人工礁盘结构包括第一疏浚土礁盘、第二疏浚土礁盘和第三疏浚土礁盘,且三个礁盘纵向堆叠,所述第一疏浚土礁盘、第二疏浚土礁盘和第三疏浚土礁盘的上表面和侧壁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无规则繁殖凹槽,所述第一疏浚土礁盘和第二疏浚土礁盘上表面的偏心位置均设置有环形滑槽,两个环形滑槽内均活动连接有环形金属网,每个环形金属网的侧壁上均设置有开口,所述第一疏浚土礁盘、第二疏浚土礁盘和第三疏浚土礁盘下表面的圆心位置均设置有放置槽,且第一疏浚土礁盘、第二疏浚土礁盘和第三疏浚土礁盘的放置槽内依次分别嵌入有重物块、第一浮块和第二浮块。
优选的,所述第一疏浚土礁盘、第二疏浚土礁盘和第三疏浚土礁盘均呈圆台形。
优选的,每个所述放置槽的边沿位置均等间距环绕设置有四个定位片,且每个定位片均通过螺栓与礁盘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疏浚土礁盘下表面的偏心位置等间距环绕设置有七个定位螺纹孔,每个所述定位螺纹孔均啮合连接有螺纹柱,且每个螺纹柱一端均啮合有定位刺。
优选的,每个所述环形金属网下缘均设置有环形弹性限位块,每个所述环形弹性限位块均与环形滑槽滑动连接。
优选的,每个所述环形金属网上缘的折边部、第二疏浚土礁盘下表面的偏心位置和第三疏浚土礁盘下表面的偏心位置上均等间距环绕设置有四个连接螺纹孔,且每个连接螺纹孔均啮合连接有连接螺栓。
一种基于疏浚土利用的人工礁盘加工方式,采用一种基于疏浚土利用的人工礁盘结构进行加工,所述加工方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将疏浚土干燥和磨碎,然后过筛,疏浚土的烘干温度为130-140℃,过筛后尺寸为2-6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未经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003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