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石墨烯导热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893574.0 | 申请日: | 2022-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727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1 |
发明(设计)人: | 蔡金明;黄文添;朱俊帆;王志诚;郝振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墨睿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2/184 | 分类号: | C01B32/184;C01B32/198 |
代理公司: | 东莞科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50 | 代理人: | 李林学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墨 导热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墨烯导热膜及其制备方法,该石墨烯导热膜的制作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将氧化石墨烯浆料经涂布制得氧化石墨烯膜;(2)将所述氧化石墨烯膜进行造孔处理和增韧处理后进行收卷,获得多孔氧化石墨烯膜卷材,所述多孔氧化石墨烯膜卷材的孔径大小为80~300μm;(3)将所述多孔氧化石墨烯膜卷材放入石墨筒内,进行高温热处理;(4)将高温热处理后的所述多孔氧化石墨烯膜卷材进行压延处理,得到石墨烯导热膜。该石墨烯导热膜实现了卷材形式批量制备,使得整个的工业生产效率及成本均获得极大幅度的提升,石墨烯导热膜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将会因此更进一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墨烯导热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卷材状的石墨烯导热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以sp2杂化连接的碳原子紧密堆积成单层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新材料,其导热系数高达5300W/m·K,是目前已知材料中最高。人们利用石墨烯的这一特性,采用氧化石墨烯浆料为原材料,通过涂布、热处理、石墨化重结晶、压延等工艺将其制成石墨烯导热膜、石墨烯均温板等产品,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5G基站、军工等行业用以解决该领域的导热、散热等需求。目前,通过这一方法制备的这些石墨烯产品均已实现规模化商业生产,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然而,由于氧化石墨烯结构中含有大量的含氧官能团,又因现有工艺制得的氧化石墨烯膜是层层致密堆积的微观结构,在其热处理过程中,会因含氧官能团的化学键断裂释放大量热量或产生CO、CO2等气体,造成石墨烯膜严重的横向收缩以及体积膨胀问题,会导致在卷材制备过程中发生爆裂甚至直接烧毁现象。因此,现有石墨烯导热膜产品仅局限做成片材进行生产和使用,无法规模化卷材形式生产。显然,这会大大限制该产品的工业生产效率以及造成资源的浪费,与国家绿色节能等政策相悖;与此同时,还会导致生产制作成本过高难以下降,无法实现该类产品的大规模商业化推广。
专利CN113480328A提供了一种大尺度石墨烯导热卷膜及其制备方法,其通过在石墨烯导热膜中引入高孔隙的纤维织物和纳米纤维素,在石墨烯膜内部建立排气通道,使得热处理过程中活性物质的排出,减少材料的发泡和界面分层,从而提高了大尺度的石墨烯导热卷膜的生产良率,但此种方法会增加工艺的繁琐性的同时,还会因为高温处理后,纤维织物烧毁使得石墨烯导热膜分层,进而降低石墨烯导热膜的导热性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墨烯导热膜的制备方法,采用该方法制备的石墨烯导热膜直接为卷材形式。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1)将氧化石墨烯浆料经涂布制得氧化石墨烯膜;
将氧化石墨烯浆料经连续化涂布设备制得氧化石墨烯膜,所述氧化石墨烯浆料的碳氧比为2~6:1,所制备的氧化石墨烯膜可以直接进行下一步工序,也可以先将其收卷存放。选用该碳氧比大小范围的氧化石墨烯可以有效保证其顺利实现自装成膜的同时,能够合理控制多孔氧化石墨烯膜的成型以及稳定的热处理,若碳氧比小于2:1,因氧含量过高导致造孔阶段或者热处理阶段反应过于剧烈,多孔氧化石墨烯膜或石墨烯膜卷材无法完整成型;若碳氧比大于6:1,将会导致氧化石墨烯浆料的自组装性变差,无法顺利形成氧化石墨烯膜。
优选的,所示氧化石墨烯浆料中的氧化石墨烯片径为60~230μm;最优选为120~160μm。选用该片径范围的氧化石墨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获得适用于合理孔径控制的氧化石墨烯膜,若片径小于60μm,将会导致氧化石墨烯膜的机械强度过低,进一步会导致造孔阶段因剧烈的气泡产生而破坏多孔石墨烯膜的完整性;若片径大于230μm,将会使得氧化石墨烯膜中出现大量的褶皱,继而影响造孔阶段孔径的控制。典型但非限制性的,所述氧化石墨烯片径为60μm、80μm、120μm、160μm、200μm、230μm。
(2)将所述氧化石墨烯膜进行造孔处理和增韧处理后进行收卷,获得多孔氧化石墨烯膜卷材,所述多孔氧化石墨烯膜卷材的孔径大小为80~30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墨睿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墨睿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935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