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室温铁磁性铼基双钙钛矿氧化物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873630.4 | 申请日: | 2022-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503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周继宁;杨得鑫;霍德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G49/00 | 分类号: | C01G49/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杨舟涛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室温 铁磁性 铼基双钙钛矿 氧化物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室温铁磁性铼基双钙钛矿氧化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使用CaCO3或SrCO3与Re2O7混合、研磨、第一次烧结得到前驱体Ca2ReO5.5或Sr2ReO5.5,再将前驱体与Fe、Fe2O3混合,研磨,压片,第二次真空烧结、退火,再次研磨,压片,第三次真空烧结、退火得到成品。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简单、容易实现,Ca2FeReO6和Sr2FeReO6的居里温度均大于395K,超出了仪器的测量范围,远高于室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几种铼(Re)基室温铁磁半金属双钙钛矿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磁电性能展示,是自旋电子学器件领域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核心材料。
背景技术
巨磁阻效应于1988年被发现,广泛应用于硬盘读出磁头、非易失性磁存储器以及测量位移、角度的传感器等。巨磁阻效应是指通过施加磁场,改变电子的自旋取向,从而使材料的电阻率大幅降低,通常比磁性金属和合金材料的磁阻值高10余倍,展现出极佳的应用价值。1988年,德国Gruenberg教授课题组在研究Fe/Cr/Fe三层膜时,发现在磁场的作用下,其阻值下降了1.5%。而后Fert课题组又发现Fe/Cr多层膜在4.2K和2T的磁场下表现出高达50%的负磁阻效率。巨磁阻效应在磁存储器和传感器方向都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更是在200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巨磁阻效应的发现促进了电子自旋的应用,也逐渐发展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自旋电子学。引入电子自旋的器件称为自旋电子器件,相比于传统的电子器件,电子自旋器件有功耗低、速度快、非易失性等特点。因此,寻找合适的自旋电子材料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而后,人们在寻找高磁阻效应的材料时,在掺杂的锰氧化物中发现了庞磁电阻效应。铁磁、非铁磁纳米薄膜的制备需要复杂的工艺和设备,一般需要采用磁控溅射等手段,而庞磁电阻效应源于掺杂锰氧化物的本征性能,无需制成薄膜,在块体材料中就能表现出巨大的磁阻效应,大大简化了制备工艺。1993年,Helmolt等人在掺杂的锰氧化物La2/3Ba1/3MnO中首次发现了负磁阻率高达60%的本征磁阻效应,被称为庞磁电阻效应。这种磁阻效应的物理机制与铁磁、非磁性多层膜完全不同,主要源于磁场导致的金属绝缘体相变。掺杂锰氧化物的磁阻效应一般在居里温度附近达到最大值,但是一般掺杂锰氧化物的居里温度都低于室温,如Nd0.5Pb0.5MnO3的居里温度大约在184K。因此在室温时,大多数掺杂锰氧化物的磁阻效应仍然较小,并且需要较大的外加磁场才能表现出较高的磁阻效应。1998年,Kobayashi等人发现了一种具有室温巨磁阻的双钙钛矿材料,Sr2FeMoO6,其磁阻效应源于自旋极化的载流子散射。Sr2FeMoO6的居里温度达到了415K,并且在外加一个小磁场时就能产生幅度较大的磁阻变化率,弥补了掺杂锰氧化物的不足之处。同时,Sr2FeMoO6具有半金属的能带结构,这种性质非常适合在自旋电子学器件中应用。由此,A2BB’O6型双钙钛矿的研究引发了研究者强烈的兴趣,其中A位主要为Ba、Sr、Ca,B位主要为Cr、Mn、Fe等,而B’主要为Mo、Re、W。在A2BB’O6型的双钙钛矿中,Re基的双钙钛矿普遍表现出更高的居里温度,不仅保留了Mo基双钙钛矿的低场磁阻、半金属等特性,并且其矫顽力远大于Mo基的双钙钛矿,一般可归属于硬磁类室温铁磁性材料。Ca2FeReO6与Sr2FeReO6正是两种具备优异性能的Re基双钙钛矿,兼具了上述的多种优点,在自旋电子学器件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7363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