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车路协同的智慧路侧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867248.2 | 申请日: | 2022-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941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发明(设计)人: | 龚伟;王亚飞;王帅;李泽星;章翼辰;张睿韬;殷承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095 | 分类号: | G08G1/095;G08G1/0969;G08G1/08;G08G1/052;G08G1/042;G08G1/04;G08G1/01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任立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协同 智慧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面向车路协同的智慧路侧系统,涉及智能交通控制技术领域。该面向车路协同的智慧路侧系统,包括多接入边缘计算单元、多传感器融合感知单元、高精定位基站、信号灯和预警信息处理单元,所述多传感器融合感知单元包括视觉感知传感器、毫米波雷达传感器和激光雷达传感器。该系统通过采用基于多接入边缘计算单元、车路协同通信单元、实时动态差分高精定位基站、多传感器融合感知单元等融合技术的系统架构,通过在既有路灯与标志牌杆件上部署车路通信设备、多传感器融合感知设备、边缘计算单元、高精定位基站等,为车辆提供交叉口车速引导、安全预警、高精地图服务,可有效提升车辆通行效率和行车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交通控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面向车路协同的智慧路侧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不断提升以及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污染、交通效率、交通安全等问题日渐突出,为解决交通安全、拥堵等热点问题,我国参照日本、欧洲等国外智能交通体系制定了中国智能交通标准。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智能交通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如在城市主要路段实现违法抓拍、交叉口信号灯联网联控以及实现全国联网的ETC收费系统。随着新理论、新技术的不断推出,一种面向城市管理的新型智慧交通构思应运而生,即全息感知、在线推演、精明管控和全程服务的智慧交通体系。
车路协同是指基于车路专用通信技术(vehicleto everything, V2X)专用短程通信,车辆与路侧基站进行数据交互与协作,他既为交通感知提供了前端节点,同时也为管控提供了末端节点叫目前,V2X通信主要采用专用短程通信(dedicated short rangecommunication, DSRC),长期演进车辆通信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 vehiclecommunication, LTE-V)两种方式,随后会过渡到5G通信,但是,由于V2X通信距离较短,一般为500m左右,为提高通信覆盖率以及交通感知覆盖率,需要增加路侧微基站补充信号同时用于交通感知。
鉴于智慧交通的发展需求以及车路协同技术应用特点,本文提出一种面向车路协同的智慧路侧系统,为智慧交通提供数据感知、交通控制通道与交通控制节点。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面向车路协同的智慧路侧系统,能够基于多接入边缘计算单元、车路协同通信单元、实时动态差分高精定位基站、多传感器融合感知单元等融合技术的系统架构,通过在既有路灯与标志牌杆件上部署车路通信设备、多传感器融合感知设备、边缘计算单元、高精定位基站等,为车辆提供交叉口车速引导、安全预警、高精地图服务,可有效提升车辆通行效率和行车安全。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面向车路协同的智慧路侧系统,包括多接入边缘计算单元、多传感器融合感知单元、高精定位基站、信号灯和预警信息处理单元,所述多传感器融合感知单元包括视觉感知传感器、毫米波雷达传感器和激光雷达传感器,所述预警信息处理单元包括智能路侧单元、LED信息屏和云平台,该系统以多接入边缘计算单元为交互中心,以多传感器融合感知单元作为数据源,以实时动态差分定位高精定位基站作为位置服务数据源,以信号灯作为信号数据源与交通控制节点,以智能路侧单元作为车路通信数据收发通道,以LED信息屏和云平台作为智能交通信息发布通道;
视觉感知传感器,其优势是目标分类,通过建立真值数据库,利用成熟的算法即可进行识别,如区域卷积神经网络、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等;
毫米波雷达传感器,其优势是可以对多车道实时准确测速,且对环境抗干扰能力较强,不受雨雾天气影响,但是其探测距离一般较短;
激光雷达传感器,其优势是可实时探测360度环境,且探测距离远,但是对环境的抗干扰能力较弱;
高精定位基站,由1个基准站和多个流动站组成,基准站位置已知且固定不变,持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并通过数据电台向移动站发送差分修正数据,流动站接收基准站发射的差分修正数据,并在内部进行位置解算处理,实时获取流动站高精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672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像对齐调校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无动力换热吸脱附装置及其工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