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EspC蛋白在制备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或富集产品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71392.6 | 申请日: | 2022-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846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于霞;黄海荣;张婷婷;李成海;姜广路;朱芮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569 | 分类号: | G01N33/569;G01N33/543;C07K14/35;C12N15/31;A61K39/04;A61K38/16;A61P3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宋家会 |
地址: | 10114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espc 蛋白 制备 结核 分枝杆菌 分离 富集 产品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EspC蛋白在制备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或富集产品中的应用,涉及结核病检测技术领域。该应用中,通过EspC蛋白和结核分枝杆菌的固有蛋白结合实现;固有蛋白为Rv0577蛋白、Rv2293蛋白、Rv0497c蛋白和Rv0183蛋白中的至少一种。基于蛋白互作的原理,可以用于开发结核分枝杆菌检测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结核病检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EspC蛋白在制备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或富集产品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目前全球大约有20亿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2020年全球新发结核病987万例,发病率未127/10万。为实现世卫组织2035年“终止结核病”的宏伟目标,迫切需要开发出灵敏度高、准确性高、报告结果时间短且经济的结核病诊断工具。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与发病机制是国内外结核病领域研究热点,阐明结核病感染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对于控制结核病的传播、减少感染者发病,以及提高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结核分枝杆菌VII型分泌系统(T7SS)ESX-1在结核杆菌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通过转位效应蛋白ESA-6(EsxA)和CFP-10(EsxB)侵袭宿主巨噬细胞进而引发结核分枝杆菌的侵袭和播散。其中,分泌蛋白EspC分布在结核分枝杆菌的多组分中,包括细菌培养的滤液上清、细胞膜和胞质,并参与毒力和效应蛋白ESA-6(EsxA)和CFP-10(EsxB)分泌。因此,EspC具有潜在的与结核分枝杆菌中不同定位蛋白相互作用的潜力,可以用来分离和富集结核分枝杆菌蛋白,有望成为结核分枝杆菌诊断的靶点。
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EspC蛋白在制备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或富集产品中的应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EspC蛋白在制备结核分枝杆菌分离产品或结核分支杆菌富集产品中的应用,该应用中,通过EspC蛋白和结核分枝杆菌的固有蛋白结合实现;
固有蛋白为Rv0577蛋白、Rv2293蛋白、Rv0497c蛋白和Rv0183蛋白中的至少一种。
Rv0577蛋白、Rv2293蛋白、Rv0497c是结核分枝杆菌的固有蛋白,发明人基于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质组芯片的蛋白-蛋白互作实验筛选和鉴定出与EspC蛋白互作的结核蛋白。结果表明,EspC蛋白可与Rv0577蛋白、Rv2293蛋白、Rv0497c、Rv0183蛋白中的任一个结合,即EspC蛋白可与Rv0577蛋白、Rv2293蛋白、Rv0497c、Rv0183蛋白中的任一种蛋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可以用于结合或捕获其中的任一个蛋白。
利用EspC蛋白和结核分枝杆菌的固有蛋白结合原理,可以开发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产品或富集产品。
例如,结核分枝杆菌分离产品包括不限于结核分枝杆菌分离试剂、试剂盒、分离柱、分离芯片、分离试纸条、分离磁珠或分离膜。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固相载体上包覆EspC蛋白,然后将待分离菌株上固相载体,待分离菌株若含有结核分枝杆菌,则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固有蛋白与固相载体上的EspC蛋白结合,从而分离出。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固相载体上包覆Rv0577蛋白、Rv2293蛋白、Rv0497c蛋白、Rv0183蛋白中的至少一种,然后将待分离菌株上固相载体,待分离菌株若含有结核分枝杆菌,基于EspC蛋白分布于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胞膜和胞质,可通过EspC蛋白与固相载体上的Rv0577蛋白、Rv2293蛋白、Rv0497c蛋白或Rv0183蛋白结合,从而分离出。
同样地,也可采用上述方式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的富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未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713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