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尾门供电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24568.2 | 申请日: | 2022-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231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张青;吴茂伟;童磊;闵伍保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3 | 分类号: | B60R16/03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何世磊 |
地址: | 3302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供电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尾门供电装置,安装于车体内,车体包括车身及尾门,尾门供电装置包括送电机构及受电机构,车身内设置配电盒及送电机构,配电盒电性连接送电机构,以使送电机构产生第一电磁信号,尾门内设置受电机构,受电机构用于接收第一电磁信号,以使车身电性连接尾门。通过在车身内设置送电机构,在尾门内设置受电机构,送电机构发送第一电磁信号,尾门上设置的受电机构接收第一电磁信号,进而完成送电机构与受电机构之间的电性连接,进而完成尾门的供电,实现车身对尾门的无线供电,替代传统的线束连接的供电方式,规避了线束布置困难的问题,同时,也可避免在尾门开合过程中,因线束折弯或折断,导致尾门断电失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尾门供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作为一种代步及运输工具,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要需求。
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使汽车尾门上集成的功能随之增加,针对双开尾门车型的尾门,其开启的角度也越来越大,最大已达到了270度的开启角度。
但随着尾门上集成功能的增加及开启角度的增大,使得对尾门线束的布置要求越来越高,集成功能的增加导致尾门线束的数量随之增加,在尾门开门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尾门线束弯折或折断,进而导致汽车尾门失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尾门供电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随着尾门上集成功能的增加和开启角度的增大,导致尾门线束布置难度提升,在尾门开关的过程中,尾门线束易弯折或折断,进而导致尾门失控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出一种尾门供电装置,安装于车体内,所述车体包括车身及尾门,所述尾门供电装置包括送电机构及受电机构,所述车身内设置配电盒及所述送电机构,所述配电盒电性连接所述送电机构,以使所述送电机构产生第一电磁信号,所述尾门内设置所述受电机构,所述受电机构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磁信号,以使所述车身电性连接所述尾门。
通过在所述车身内设置所述送电机构,在所述尾门内设置所述受电机构,将所述送电机构电性连接所述配电盒后,通过所述配电盒完成所述送电机构的持续供电,所述送电机构发送所述第一电磁信号,所述尾门上设置的所述受电机构接收所述第一电磁信号,进而完成所述送电机构与所述受电机构之间的电性连接,所述受电机构接收所述送电机构提供的电能,进而完成所述尾门的供电,实现所述车身对所述尾门的无线供电,替代传统的线束连接的供电方式,规避了线束布置困难的问题,同时,也可避免在所述尾门开合过程中,因线束折弯或折断,导致尾门断电失控。
进一步地,所述送电机构包括第一控制单元、送电电路及送电线圈,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电性连接所述配电盒,且所述第一控制单元通过所述送电电路电性连接所述送电线圈。
进一步地,所述受电机构包括第二控制单元、受电电路及受电线圈,所述受电线圈与所述送电线圈的位置对应,所述受电线圈通过所述受电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受电机构还包括储能电容,所述储能电容电性连接所述受电电路,以储存电能。
进一步地,所述送电机构还包括通信发送单元,所述通信发送单元包括第一通信控制电路及第一通信线圈,所述车身内设置通信总成机构,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电性连接所述通信总成机构,且所述第一控制单元通过所述第一通信控制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通信线圈,以使所述第一通信线圈产生第二电磁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受电机构设置通信接收单元,所述通信接收单元包括第二通信控制电路及第二通信线圈,所述第二通信线圈通过所述第二通信控制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通信线圈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电磁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送电模块及第一通信模块,所述送电模块通过所述送电电路电性连接所述送电线圈,所述第一通信模块通过所述第一通信控制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通信线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245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