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站变形缝防渗漏水修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97869.0 | 申请日: | 2022-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105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刘宇;程小伟;王喜岩;杨伟明;贺靖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16 | 分类号: | E02D29/16;E02D29/00;E02D29/045;E02D5/34;E02D15/04;E02D13/06;E02D13/08;E02D3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苑新民 |
地址: | 10010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站 变形缝 防渗 漏水 修复 方法 | ||
一种车站变形缝防渗漏水修复方法,属于施工工程领域,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渗漏点确定;第二步、钻注浆孔:根据止水带的宽度和距离背水面的埋深在渗漏区域钻出注浆孔,注浆孔至止水带与建筑结构之间的咬合位置;第三步、填料清除;第四步、封堵止水;第五步、装入导水管,将导水管竖向安装到变形缝内,并使导水管的底端与车站内的排水系统相连通;第六步、嵌填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第七步、注浆:通过注浆装置向钻孔内注入水泥浆;第八步、变形缝填缝:向变形缝内填充填料,直至将变形缝完全填满。本申请具有根本上解决变形缝的渗漏问题,使修复完的变形缝处不易再次发生渗漏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工程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站变形缝防渗漏水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变形缝设置在地铁车站主体结构和出入口的相接处,是为了防止不均匀沉降和温度应力造成的结构破坏。为了防止水通过变形缝进入到车站内,变形缝处需要进行防水处理,多采用的防水手段是在变形缝内设置中埋式止水带来进行防水处理。
变形缝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止水带容易因车站主体结构和出入口的不同的沉降,使得止水带与车站主体结构和出入口之间的连接部分产生缝隙,水则沿着所产生的缝隙流入到变形缝中,使变形缝处出现渗漏、漏水的情况。
目前在处理变形缝渗漏的过程中,一般方法有:
(1)、采用刚性的水泥砂浆、快干水泥、环氧等材料封堵,设置变形缝的原理就是为了满足建筑变形需要的,刚性封堵会约束建筑变形的需求,随着时间往后推移,封堵很快会被拉裂变形造成破坏,刚性封堵成为临时性的,很快又再次出现渗漏;
(2)、采用接水槽引水,盖板遮挡等方法,使建筑表面看不到水渍,但是遮挡的背后渗漏还存在,建筑结构依然还在受水侵蚀,长时间在水的侵蚀下容易使原有开裂位置扩大,危害建筑结构。
由此可知,现有的变形缝防渗问题的修复方式,多为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的变形缝渗漏的情况。
发明内容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变形缝的渗漏问题,使修复完的变形缝处不易再次发生渗漏,本申请提供一种车站变形缝防渗漏水修复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车站变形缝防渗漏水修复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车站变形缝防渗漏水修复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渗漏点确定:对变形缝两侧的建筑结构表面进行擦干,观察渗水点的再次渗水情况判定渗漏区域以及渗漏情况;
第二步、钻注浆孔:根据止水带的宽度和距离背水面的埋深在渗漏区域钻出注浆孔,注浆孔至止水带与建筑结构之间的咬合位置,注浆孔的位置距离变形缝100mm至150mm之间,且沿着变形缝的缝位方向两侧交叉钻孔;
第三步、填料清除:将变形缝表面以及变形缝的缝内原有失效的防水层、杂物、填料清除直至将止水带露出;
第四步、封堵止水:通过变形缝在止水带与建筑结构的咬合位置处打胶进行密封;
第五步、装入导水管,将导水管竖向安装到变形缝内,并使导水管的底端与车站内的排水系统相连通,所述导水管包括有管体,所述管体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漏水孔;导水管装入后向变形缝内填充填料,直至填料将导水管完全埋在填料的内部;
第六步、嵌填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缝内嵌填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嵌填到位在所述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与建筑结构之间进行打胶;
第七步、注浆:通过注浆装置向钻孔内注入水泥浆,注浆压力控制在.MPa至.MPa之间,待水泥浆初凝后,将钻孔封闭,直至水泥浆完全凝固后;
第八步、变形缝填缝:若变形缝处物渗水漏水情况,向变形缝内填充填料,直至将变形缝完全填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钻出注浆孔,然后通过注浆孔向止水带与建筑结构之间的咬合部位进行注入水泥浆,水泥浆注入到止水带与建筑结构之间咬合部位后流入到该位置所产生的裂缝中,当水泥浆凝固后水泥浆将裂缝填满,使水不易从止水带和建筑结构之间的咬合部位渗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978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负极片及二次电池
- 下一篇:考虑碳排放平衡的能源互联网规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