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补料批次液体培养基静态发酵法生产食用菌菌膜的方法及菌膜和应用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210675015.2 申请日: 2022-06-14
公开(公告)号: CN115176647A 公开(公告)日: 2022-10-14
发明(设计)人: 周小叶;何浩强;陈嘉琪;陈子桦;胡文锋;李雪玲 申请(专利权)人: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柏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01G18/40 分类号: A01G18/40;A01G18/20;A23L31/00
代理公司: 广州市智远创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619 代理人: 刘雪花;李丽丽
地址: 510641***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批次 液体 培养基 静态 发酵 生产 食用菌 方法 应用
【说明书】: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补料批次液体培养基静态发酵法生产食用菌菌膜的方法及菌膜和应用。本发明以低值农副产品作为培养基原料,通过补料批次液体培养基静态发酵法生产食用菌菌膜。培养过程无需进行多余操作,收获后由于培养基中还存在菌丝球,无需再次进行接种步骤,只需补充培养基便可再次进行发酵生产菌膜,极大地简化了生产流程,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的优点。食用菌菌膜具有生长繁殖快、可利用原料来源广泛、占地面积小、对环境的要求不高、不受天气与气候变化影响、蛋白质含量高等特点,可以以食用菌菌膜作为人造肉主要原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补料批次液体培养基静态发酵法生产食用菌菌膜的方法及菌膜和应用。

技术背景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达90亿,需要增加70%-100%的蛋白生产量。以目前传统方式,只能通过扩大动物养殖规模,提高肉、蛋、奶的产出才能达成目标。但一方面通过养殖获得动物肉的效率太低,消耗了大量的粮食、淡水,占用更多的耕地,破坏更多的森林;另一方面,动物养殖造成的环境、卫生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通过工业化生产动物肉或仿真肉成为解决人类动物食品缺乏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

目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已经有人造肉投入市场,如BeyondMeatInc.以及Impossible Food Inc.。上述两家公司全部以豆类蛋白作为人造肉的蛋白质来源,其成本高,与人争粮争蛋白质,且豆类作物种植过程对环境冲击仅次于畜禽养殖,受天气和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大;同时种植过程可能要使用大量的农药以及除草剂,对环境的污染明显,甚至可能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肖志刚,江睿生, 霍金杰,李航,苏爽,王海观,高育哲.植物基人造肉研究进展[J/OL].中国粮油学报:1-10[2022-04-24])。

我国食用菌产业基础雄厚,是最早栽培食用菌的国家,也是全球食用菌生产第一大国。针对食用菌研究创造一条不同的人造肉开发技术路线是可行的。通过食用菌来生产人造肉所需要的蛋白质,比豆类植物的种植效率更高、原料来源广泛、占地面积小、用水少、不受天气与气候影响、全程人工可控环境,因此会更有效,成本更加低。同时,发酵过程不会使用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因而不会出现药物残留等长期困扰现代农业的问题。以食用菌作为人造肉的蛋白来源,可以加快我国人造肉的开发,提升人造肉新型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针对基于食用菌的人造肉,国内外均有研究。国外如Atlast Food Co.已研发出以菌丝体作为超级原料的培植食用肉,生产出与传统食用肉具有相似质地和风味的植物肉。国内如青岛蓝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名为《一种基于菌丝蛋白的人造肉及其制备方法》的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14258978A),其包括菌丝蛋白生产工艺与人造肉的制备方法,菌丝蛋白通过食用菌菌种经多级发酵方式得到,步骤如下:S1,利用内部灭菌后的试管固体PDA培养基接种食用菌种子,对种子进行培育,留作备用;S2,将步骤S1中培育后的种子放入摇瓶中进行液体培养,留作备用;S3,将步骤S2中得到的种子放入发酵罐的内部进行发酵,留作备用;S4,将步骤S3中发酵后的种子放入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分离,然后对其进行水分压榨,最后得到菌丝蛋白。

但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基于食用菌的人造肉研究大多利用菌丝球和菌丝体,需要恒温振荡培养,并且培养条件要求精确、严苛,菌丝球和菌丝体需经离心、过滤等操作才能制备人造肉。因此,亟需一种培养方法更简便、更便于制造人造肉的食用菌原料形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补料批次液体培养基静态发酵法生产食用菌菌膜的方法及菌膜和应用。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补料批次液体培养基静态发酵法生产食用菌菌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液体菌种制作:向液体培养基中加入活化后的菌种,在26-28℃震荡培养,直至菌丝球均匀长满培养基,获得液体菌种;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农业大学;广州柏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华南农业大学;广州柏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750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