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641519.2 | 申请日: | 2022-06-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605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 发明(设计)人: | 曹书龙;徐成剑;张仲伟;黄晓敏;李钢;蔡玉鹏;张芝玲;胡胜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B3/10 | 分类号: | E02B3/10;E01C7/18;E01C7/32;E02B1/00;E02B3/06;E02B3/12;E02B3/16;E02D5/28 |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胡盛登 |
| 地址: | 43001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构建 透水 堤梗上 系统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一种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铺设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6),所述绿道(6)的底部设置有土工格栅(61),所述土工格栅(61)铺设在软基透水堤梗顶部并水平延伸至临水侧生态护坡(4)和背水侧培厚区(7),土工格栅(61)两侧分别与临水侧生态护坡(4)和背水侧培厚区(7)的底部交接,在土工格栅(61)的上层铺设有黏土填筑层(62),黏土填筑层(62)的上层铺设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63),所述绿道(6)的临水侧从软基透水堤梗的顶部到底部依次设置有临水侧生态护坡(4)、多功能抗滑桩(3)、滨岸带(2)以及消浪固脚平台(1),所述绿道(6)的临水侧从软基透水堤梗的顶部到底部依次设置有背水侧培厚区(7)及压浸平台(8),在临水侧生态护坡(4)的下方设置有堤身防渗体(5),所述堤身防渗体(5)的顶部与延伸到临水侧生态护坡(4)下方的黏土填筑层(62)连接,消浪固脚平台(1)、滨岸带(2)、多功能抗滑桩(3)、临水侧生态护坡(4)、堤身防渗体(5)、绿道(6)、背水侧培厚区(7)以及压浸平台(8)构成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63)的旁边还安装有太阳能路灯(6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63)由上到下铺设有第一沥青混凝土面层(631)、第二沥青混凝土面层(632)、第三沥青混凝土面层(633)、第四沥青混凝土面层(634)共四层沥青混凝土面层,所述第四沥青混凝土面层(634)的底部铺设水泥稳定层(635),水泥稳定层(635)的下方铺设碎石垫层(636),碎石垫层(636)铺设在黏土填筑层(62)上,所述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63)的两侧还设置有路沿石(63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堤身防渗体(5)包括第一单元墙(51)和第二单元墙(52),所述第一单元墙(51)和第二单元墙(52)依次搭接形成堤身防渗体(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水侧生态护坡(4)包括底层与软基透水堤坡面接触的亲环境多孔透水砖(41),所述亲环境多孔透水砖(41)内种植耐水草本植物(42),临水侧生态护坡(4)与绿道(6)连接处设置有压顶(4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抗滑桩(3)采用预制空心钢筋混凝土管桩(31),预制空心钢筋混凝土管桩(31)顶部设置钢筋混凝土冠梁(32),钢筋混凝土冠梁(32)上部设置钢筋混凝土栈桥式亲水平台(33),钢筋混凝土栈桥式亲水平台(33)临水侧设置防护栏杆(3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空心钢筋混凝土管桩(31)采用两排成品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排距2.0m,桩径0.4m,壁厚95mm,桩顶高程为常水位,预制空心钢筋混凝土管桩(31)上部1.5m范围内设桩填芯混凝土(312),桩填芯混凝土(312)底部采用钢托板(311)固定,钢托板(311)尺寸小于预制空心钢筋混凝土管桩(31)内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空心钢筋混凝土管桩(31)还包括第一链接钢筋(313)、第二链接钢筋(314)以及第三链接钢筋(315),所述第一链接钢筋(313)沿着预制空心钢筋混凝土管桩(31)的圆周等间距的竖向设置,第一链接钢筋(313)的底部固定安装在钢托板(311)上,所述第二链接钢筋(314)等间距的焊接在第一链接钢筋(313)的外侧,从而将第一链接钢筋(313)箍住,所述第三链接钢筋(315)径向设置在预制空心钢筋混凝土管桩(31)的端部并与第一链接钢筋(313)的上端焊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4151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电子画框
- 下一篇:一种冬小麦氮磷肥料精准分层施用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