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38357.7 | 申请日: | 2022-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910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程飞;王震;曹娟;周岐兵;马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2B7/04 | 分类号: | E02B7/04;E02D27/40;E02B8/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申龙华 |
地址: | 430000***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航道 整治 丁坝 修复 河漫滩 鱼类 栖息 技术 | ||
1.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其特征在于,将生态丁坝建造在河道的上游和下移处,其中所述生态丁坝包括坝地基(7),所述坝地基(7)建造在河道的河底,所述坝地基(7)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坝体(1),所述坝地基(7)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5)和两个第二挡板(13),两个所述第二挡板(13)一侧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挡板(5)的两端侧壁上,两个所述第二挡板(13)的另一侧固定连接在坝体(1)的侧壁上,所述坝地基(7)与坝体(1)的连接拐角处从下往上依次呈倾斜状铺设有碎石层(8)、砂砾层(9)和淤泥层(11),所述第一挡板(5)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12),所述通孔(12)用于鱼类的穿过第一挡板(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淤泥层(11)的上侧种植有水草(3),所述水草(3)包括苦草、卷叶龙须草、皇冠草、细叶皇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砂砾层(9)和淤泥层(11)之间设有防护网(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坝地基(7)的底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呈倾斜设置的限位板(4),所述限位板(4)依次贯穿碎石层(8)、砂砾层(9)和淤泥层(11)并伸出淤泥层(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坝体(1)呈长条走道状设置,所述坝体(1)的上侧边固定连接有护栏(2),所述坝体(1)的顶部高于河流(6)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丁坝还建造在河道的弯流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坝体(1)和坝地基(7)均采用混凝土浇筑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层(8)由天然花岗岩石组成,天然花岗岩石的粒径大于5c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生态丁坝建成后,间隔一端时间对生态丁坝内的水生境参数、鱼类产卵、栖息情况、鱼类集合和种群动态进行监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其特征在于,间隔一端时间具体为每隔一个月对生态丁坝进行监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3835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