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联合仿真系统架构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10490.1 | 申请日: | 2022-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477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罗禹贡;胡耘浩;李克强;石佳;向云丰;陈一鹤;卜德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B17/02 | 分类号: | G05B17/02;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尚广云;臧建明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联合 仿真 系统 架构 | ||
本发明涉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联合仿真系统架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联合仿真系统架构,包括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上位机、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下位机、传感器测试仿真平台、车辆动力学仿真平台、数据分发交换机和数据接收交换机,还包括跨平台数据中转分析模块和跨系统数据传输层。本发明提供的联合仿真系统架构包括的跨平台数据中转分析模块突破了不同仿真平台的交互屏障,可以使不同仿真平台优势互补、实时交互,充分利用不同仿真平台的优势模块。跨平台数据中转分析模块与所有仿真平台之间的通讯传输方式均采用跨系统数据传输层通讯连接,能够增加仿真测试的真实性、可信度、结果可靠性,而且可以无障碍接入智能网联汽车实车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联合仿真系统架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朝着智能网联方向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系统也比传统汽车更加复杂多样,由此所带来的测试验证需求也迅速增加,且随着视觉传感器、激光雷达等传感器的引入对场景渲染和模型质量的产生了极高的需求,同时在极高数据通信带宽所带来的车载以太网应用也产生一定的以太网测试验证的需求。
传统的单一仿真平台的测试方式在测试效果和测试效率等方面已无法满足智能网联汽车系统的测试需求,可以充分利用并整合多系统、多平台、多软件优势模块的联合仿真平台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仿真测试验证评价的主流方案。
但是,由于不同仿真软件的侧重点有差异,同时平台和软件之间存在壁垒和屏障,进行联合仿真进行优势互补较为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联合仿真系统架构,可有效地解决上述或者其他潜在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联合仿真系统架构,包括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上位机、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下位机、传感器测试仿真平台、车辆动力学仿真平台、数据分发交换机和数据接收交换机,联合仿真系统架构还包括跨平台数据中转分析模块和跨系统数据传输层;跨平台数据中转分析模块用于连接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上位机、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下位机、传感器测试仿真平台以及车辆动力学仿真平台,以使任意两个之间实现数据交互;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上位机、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下位机、传感器测试仿真平台以及车辆动力学仿真平台分别采用Liunx系统、Windows系统或X86系统中的一种;跨系统数据传输层用于将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上位机、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下位机、传感器测试仿真平台以及车辆动力学仿真平台的所收数据和所发数据通过据分发交换机、数据接收交换机进行数据组包发送,以使跨系统数据传输层用于将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上位机、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下位机、传感器测试仿真平台以及车辆动力学仿真平台与跨平台数据中转分析模块进行数据传输。
本发明提供的联合仿真系统架构,包括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上位机、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下位机、传感器测试仿真平台、车辆动力学仿真平台、数据分发交换机和数据接收交换机,联合仿真系统架构还包括跨平台数据中转分析模块和跨系统数据传输层;跨平台数据中转分析模块用于连接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上位机、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下位机、传感器测试仿真平台以及车辆动力学仿真平台,以使任意两个之间实现数据交互;跨系统数据传输层用于将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上位机、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下位机、传感器测试仿真平台以及车辆动力学仿真平台的所收数据和所发数据通过据分发交换机、数据接收交换机进行数据组包发送,以使跨系统数据传输层用于将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上位机、硬件在环仿真平台下位机、传感器测试仿真平台以及车辆动力学仿真平台与跨平台数据中转分析模块进行数据传输。本发明提供的联合仿真系统架构包括的跨平台数据中转分析模块突破了不同仿真平台的交互屏障,可以使不同仿真平台优势互补、实时交互,充分利用不同仿真平台的优势模块。同时,跨平台数据中转分析模块与所有仿真平台之间的通讯传输方式均采用跨系统数据传输层通讯连接,在通讯形式上与现有的智能网联车辆所采用的车载以太网通讯十分贴近,不仅能够增加仿真测试的真实性、可信度、结果可靠性,而且可以无障碍接入智能网联汽车实车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104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