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理化巷道块体稳定性分析与吸能支护的一体化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599385.2 | 申请日: | 2022-05-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701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2 |
| 发明(设计)人: | 杜坤;毕瑞阳;周健;刘明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30/13;G06F30/17;G06T17/00;E21D21/00;G06F119/02 |
| 代理公司: | 徐州苏越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543 | 代理人: | 刘振祥 |
| 地址: | 410012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理 巷道 块体 稳定性 分析 支护 一体化 方法 | ||
1.一种节理化巷道块体稳定性分析与吸能支护的一体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岩体节理面信息获取;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对巷道围岩进行岩体节理面信息的获取;
步骤二: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
通过对节理面信息进行分析与统计,构建出巷道岩体三维可视化模型;
步骤三:块体运动学分析;
通过岩体三维可视模型,运用运动学方法对块体(31)运动方式及稳定性进行分析,并确定块体(31)运动是否满足公式(1),若不满足则块体(31)为稳定块体,且不会发生滑动,不需要采取支护措施,结束节理化巷道块体稳定性分析及支护一体化过程;若满足则块体(31)为关键块体,且会发生滑动,执行步骤四;
式中,为块体(31)中任意第i个节理面指向块体(31)内部的法向量;i为节理面的数量,i=1,2,…,n;为块体(31)的位移矢量;
步骤四:分析关键块体滑动方式;
对关键块体受压节理面进行分析,先通过公式(2)获得关键块体受压节理面法向矢量与主动合力的关系,再分析关键块体的节理面是否满足公式(3),以对关键块体的滑动方式进行分析;若不满足公式(3),则关键块体会塌落,执行步骤五中的S10;若满足公式(3),则关键块体会沿节理面滑落,执行步骤五中的S20;
Ri0 (3);
式中,为块体(31)所受主动合力矢量;
步骤五:分析支护方案,并采用锚杆进行块体(31)的吸能支护作业;所述锚杆为吸能锚杆(30),其包括主杆体(1)、辅杆体(3)、挡板(19)、传感器(21)、弹簧(18)、挡圈(4)、锥形杆体(27)和膨胀套管(7);所述主杆体(1)为等径杆体,其前端设置有外螺纹段(2);所述辅杆体(3)为等径杆体,其前部的轴心处开设有轴向延伸的吸能腔体(24),其前端的轴心处开设有连通至吸能腔体(24)的导向孔(25);所述导向孔(25)的内径小于吸能腔体(24)的内径,且与主杆体(1)的外径相适配;在导向孔(25)与吸能腔体(24)的过渡部分形成环形限位部(26);所述吸能腔体(24)通过导向孔(25)同轴心的套设在主杆体(1)后端的外部;所述挡板(19)尺寸与吸能腔体(24)的尺寸相适配,其轴向滑动的设置在吸能腔体(24)中,且其前端与主杆体(1)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传感器(21)为环形,其套设在主杆体(1)的后端,且与挡板(19)相贴合的设置;所述弹簧(18)设置在吸能腔体(24)中,且套设在主杆体(1)的外部,其两端分别与传感器(21)和环形限位部(26)相抵接;所述主杆体(1)的后端、辅杆体(3)的前端、吸能腔体(24)、弹簧(18)、传感器(21)和挡板(19)形成一级吸能机构(S1);所述挡圈(4)的外径大于辅杆体(3)的外径,且同轴心的固定连接在辅杆体(3)的后端外部;所述锥形杆体(27)为变径杆体,其由小圆柱段(5)、过渡段(28)和大圆柱段(6)组成,所述小圆柱段(5)的外径小于挡圈(4)的外径,其前端与辅杆体(3)的后端同轴心的固定连接;所述过渡段(28)的大径端和小径端分别与大圆柱段(6)的前端和小圆柱段(5)的后端同轴心的固定连接;所述膨胀套管(7)轴向滑动的套设在小圆柱段(5)的外部,且其前端的外径小于挡圈(4)的外径;膨胀套管(7)管身的后部径向相对的开设有一对三角弧形开口(32),其管身的前端径向相对的开设有一对梯形凹槽(14),一对梯形凹槽(14)和一对三角弧形开口(32)前后相对应的布置,所述三角弧形开口(32)为沿轴线对称式的结构,其由位于管身中部的弧形头部(17)、位于管身后部的三角形身部(16)和位于管身后端的梯形尾部(15)组成,所述三角形身部(16)的一个顶角为前端,且与弧形头部(17)的后端连通,其顶角所对应的边为后端且与梯形尾部(15)的上底边的中部连通;所述挡圈(4)、膨胀套管(7)和锥形杆体(27)形成二级吸能机构(S2);所述主杆体(1)的杆身表面沿长度方向开设有线槽(12),所述线槽(12)的断面呈V型;所述传感器(21)为有线型传感器,其信号线(20)通过线槽(12)延伸到主杆体(1)的前端;所述信号线(20)为光纤线缆;
S10:分析对塌落块体的支护方式,并进行吸能支护作业;
分析关键块体在巷道临空面长度是否小于800mm;若小于800mm,则在关键块体中部位置,并垂直关键块体的临空面打入一根锚杆;若大于等于800mm,视情况以相邻锚杆800mm的间距,垂直临空面打入相应数量的锚杆;在完成锚杆支护工作后执行步骤六;
S20:分析对滑落块体的支护方式,并进行吸能支护作业;
分析关键块体在巷道临空面长度是否小于1000mm;若小于1000mm,则穿过关键块体滑动的节理面,并垂直于关键块体的临空面打入一根锚杆;若大于等于1000mm,除打入穿过节理面的一根锚杆外,视情况以相邻锚杆1000mm的间距,垂直临空面打入相应数量的锚杆;在完成锚杆支护工作后执行步骤六;
在S10和S20中,利用锚杆进行吸能支护的具体方法如下:
A1:先在巷道围岩(13)表面开设垂直穿过块体(31)的钻孔(11),并使钻孔(11)的末端延伸至深部坚硬岩体中,同时,确保钻孔(11)长度小于吸能锚杆(30)的长度;
A2:再将单根吸能锚杆(30)推进钻孔(11)底部,并使二级吸能机构(S2)所在部分与围岩(13)紧紧卡住形成锚固段,使主杆体(1)前端的外螺纹段(2)在钻孔(11)口处外露一定长度;
A3:在外露的外螺纹段(2)上进行配件的安装,依次安装托盘(8)、橡胶垫圈(9)和螺母(10),并将托盘(8)与围岩(13)紧密贴合,然后,利用锁具转动锁紧螺母(10),使吸能锚杆(30)在钻孔(11)内产生一定的预紧力,以完成单根吸能锚杆(30)的施工;
A4:利用一级吸能机构(S1)的第一级吸能作用应对围岩(13)浅部岩体的变形外突;
在高应力来压使围岩(13)浅部岩体变形外突时,促使托盘(8)带动主杆体(1)在轴向上向外移动,进而带动挡板(19)压缩弹簧(18)并向靠近吸能腔体(24)前端的方向滑动,使整根吸能锚杆(30)的长度伸长,在弹簧(18)的弹力克服被压缩的过程中,吸能锚杆(30)中部的一级吸能机构(S1)起到第一级吸能的作用;随着高应力持续作用,弹簧(18)持续被压缩,当弹簧(18)的弹性达到极限时,一级吸能机构(S1)的第一级吸能作用失效,并作为一个刚性构件继续起到承担支护的作用,将围岩(13)浅部破碎岩体锚固成一个整体;
A5:在高应力的多次扰动使一级吸能机构(S1)失效后,利用二级吸能机构(S2)的第二级吸能作用应对岩体的后续变形;
随着岩体变形产生的外拉力持续作用于主杆体(1),过渡段(28)和大圆柱段(6)开始沿轴向移动,并逐渐与膨胀套管(7)发生相对滑动,其中,过渡段(28)先逐渐被拉入膨胀套管(7)中,膨胀套管(7)受到径向挤压力的作用而沿径向发生膨胀产生塑性变形,膨胀套管(7)的梯形尾部(15)先膨胀涨开,随着大圆柱段(6)逐渐进入膨胀套管(7),三角形身部(16)会逐渐涨开,最后,弧形头部(17)也逐渐涨开;在逐渐涨开产生的塑性变形过程中,吸能锚杆尾部的二级吸能机构(S2)起到第二级吸能的作用;当大圆柱段(6)在膨胀套管(7)中滑动至极限位置时,二级吸能机构(S2)的第二级吸能作用失效,此时,整根吸能锚杆(30)成为一个刚性构件继续起到承担支护的作用,将浅部破碎围岩悬吊在深部坚硬岩体下;
步骤六:将各个锚杆通过光纤线缆连接到集中监测系统中形成支护监测网,完成节理化巷道块体稳定性分析及支护一体化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9938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