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用户负荷准线的考虑电动汽车入网的需求响应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88974.0 | 申请日: | 2022-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335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张玉雷;荣家鹏;王丹文;史亮;郭琳;牛垚;孟蒙;孟海东;王珂;董奥冬;冯杰;郑璞;闪兰魁;吴迎光;李陆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焦作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46 | 分类号: | H02J3/46;H02J3/32;H02J3/14;H02J3/00 |
代理公司: | 郑州图钉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1164 | 代理人: | 石路 |
地址: | 45415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用户 负荷 准线 考虑 电动汽车 入网 需求 响应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运行优化与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用户负荷准线的考虑电动汽车入网的需求响应方法;它包括步骤1、获取电动汽车充电参数,模拟出电动汽车的充电特性;步骤2、获取全网参数,得到系统中固定负荷,日前预测新能源出力等数据;步骤3、对电动汽车的充电特性进行一组随机采样,分别计算出所有负荷准线;步骤4、对于计算出的一组负荷准线进行误差计算,若误差小于设定的阈值,则采取这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负荷准线;不然则返回步骤3重新计算;步骤5、对用户响应后的效果进行评估,确定响应激励;本发明在大规模需求响应下用户能够有效调节自身行为,将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转移到适合时段,维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经济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运行优化与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用户负荷准线的考虑电动汽车入网的需求响应方法。
背景技术
需求响应是指需求侧用户响应来自供给侧的定价策略和激励措施,从而改变用户自身用电的消费模式,旨在降低系统峰时用电和增加谷时用电,维持系统经济性和可靠性;中国正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基于新能源的能源系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电动汽车的出现有助于转变低碳经济,保障能源安全;中国目前正处于电动汽车的高速发展时期;因此,电动汽车的规模化应用正在逐步形成;然而,与此同时,大量并网的可再生能源给电力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调控压力;由于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的高渗透率,仅发电侧无法满足电力调节需求,如何利用和消纳高比例并网的可再生能源成为一大难题;然而,目前对需求响应的研究主要以削减负荷尖峰、提供风电备用、提升微电网运行能力等为目标,仅面向少量试点用户,实施的频次较低,通常只在特定时段开展;如何协同海量的需求侧资源,发挥聚沙成塔效益,良好地平抑系统中的刚性不可调的波动是大规模需求响应机制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的一些需求响应在应用到大规模需求响应时均有不足之处;基于价格型的大规模需求响应可能会引起负荷过调,形成新的峰谷;而基于激励型的大规模需求响应则无法与所有的用户及时交互;同时,工业负荷、居民负荷和商业负荷的响应行为各不相同,研究及发明一种从全网角度出发,无需与所有用户进行通信的需求响应方法对于减少需求响应中心的计算量与工作量,保证需求响应的高效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电动汽车需求响应的解决方法,考虑了系统的调度运行决策,为用户提供了灵活的大规模需求响应方法,协同海量的需求侧资源,发挥聚沙成塔效益,良好地平抑系统中的刚性不可调的波动,减少需求响应中心的计算量与工作量,保证需求响应的高效。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基于用户负荷准线的考虑电动汽车入网的需求响应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电动汽车充电参数,模拟出电动汽车的充电特性;
步骤2、获取全网参数,得到系统中固定负荷,日前预测新能源出力等数据;
步骤3、对电动汽车的充电特性进行一组随机采样,分别计算出所有负荷准线;
步骤4、对于计算出的一组负荷准线进行误差计算,若误差小于设定的阈值,则采取这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负荷准线;不然则返回步骤3重新计算;
步骤5、对用户响应后的效果进行评估,确定响应激励。
所述步骤1获取电动汽车充电参数,模拟出电动汽车的充电特性考虑两种电动汽车充电情景,情景一为考虑最后一次行驶后充电,情景二为考虑每次行驶后均进行充电。
所述步骤1获取电动汽车充电参数,模拟出电动汽车的充电特性在情景1考虑最后一次行驶后充电的情形下,使用高斯函数和指数函数拟合归一化充电功率曲线,拟合表达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焦作供电公司,未经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焦作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889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