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监测室内加湿装置传播微生物的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71918.6 | 申请日: | 2022-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526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徐国洋;黄东浪;万分龙;陈琼;廖文锋;张家云;黄永良;郑苗;庄萍华;曹万荣;杜少平;黄魁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微生物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04 | 分类号: | C12Q1/04;C12Q1/06;C12M1/34;C12M1/38;C12M1/36;C12M1/00;C12M1/02;C12M1/28;C12R1/01;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诺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14 | 代理人: | 许飞 |
地址: | 510663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监测 室内 加湿 装置 传播 微生物 测试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监测室内加湿装置传播空气微生物的测试方法,包括:S1.目标菌株菌悬液制备;S2.试验舱内场地布置;S3.试验舱和对照舱温湿度及洁净度背景控制;S4.在试验舱内运行加湿装置,对照舱内运行微生物气溶胶发生器;S5.搅拌静置后通过液体撞击式微生物采样器和平板分别采集试验舱和对照舱内微生物浓度;S6.对采集到的样本分别适当的进行稀释,培养、计数及计算加湿装置的细菌释放抑制效率。本发明通过引入试验舱和空白对照舱,使得气溶胶暴露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产生的自然衰减可以忽略不计,大大的降低了实验的不确定性,充分保证了检测结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使得在评价和监管上有了更为直观的参考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分析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监测气溶胶传播微生物的测试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监测室内加湿装置传播微生物的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有关空调、加湿器等装置传播微生物造成二次污染产生的安全问题报道屡见不鲜,其中以加湿装置最为严重。在我国加湿装置广泛应用于各个场所里面,已然融入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遍视我们的生活,小到寝室和客厅,大到大棚和厂房,加湿装置随处可见。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我国每年10月份左右开始,加湿装置的销售量就会暴涨,尤其是北方干燥地区。但潜在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长期不清洗或不及时更换加湿用水,易使水里的微生物大量繁殖,此外滤芯和湿帘作为微生物生长的温床也会滋生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加湿装置工作时会随水雾释放到空气中或直接落到家具表面,再通过人的口鼻进入呼吸道或者接触直接触碰到伤口,从而引发疾病。
标准《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室内空气中菌落总数的限值为不大于2500 cfu/m3,《GB 37488-2019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中规定对有睡眠或休息的地方菌落总数应不大于1500 cfu/m³,可见若室内空气中的菌落浓度超过这个数值,而人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中,我们的健康将会受到威胁。而目前国内对于如何监测加湿装置传播微生物的测试方法尚无具体研究,标准制定方面更是处于空白阶段,纵然有些厂家把加湿装置的水槽、滤芯、湿帘等用抗菌材料制成,又或者直接在滤芯里面添加银离子抗菌剂,此外还有在水槽底部安装紫外杀菌灯的,但这些手段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微生物滋生的速度,本质上仍然无法解决加湿装置会释放微生物的问题,因此建立监测加湿装置传播微生物的测试方法来帮助生产厂家设计产品和指引消费者选购及后期清洁加湿装置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有关监测加湿装置传播微生物的测试方法国内外都未见报道。经查阅均无发现对监测加湿装置传播微生物的测试方法研究报道及专利申请。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加湿装置传播微生物评价方法的缺失,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监测室内加湿装置传播微生物的测试方法,该测试方法提出了细菌释放抑制效率这一性能指标来规范化加湿装置传播微生物的风险,同时通过引入试验舱和空白对照舱,使得气溶胶暴露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产生的自然衰减可以忽略不计,大大的降低了实验的不确定性,充分保证了检测结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使得在评价和监管上有了更为直观的参考依据。
本发明采用如下具体技术方案:
一种监测室内加湿装置传播微生物的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 目标菌株菌悬液制备;
S2. 试验舱内场地布置;
S3. 试验舱和对照舱温湿度及洁净度背景控制;
S4. 在试验舱内运行加湿装置,对照舱内运行微生物气溶胶发生器;
S5. 搅拌静置后通过液体撞击式微生物采样器和平板分别采集试验舱和对照舱内微生物浓度;
S6. 对采集到的样本分别适当的进行稀释,培养、计数及计算加湿装置的细菌释放抑制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微生物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微生物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719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