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车路云接口实现的全域协同感知与决策方法、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571313.7 | 申请日: | 2022-05-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162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 发明(设计)人: | 李克强;许庆;吴洋;曾磊;褚文博;代迪;钟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G08G1/04;G08G1/048;H04L67/10;H04L67/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车路云 接口 实现 全域 协同 感知 决策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基于车路云接口实现的全域协同感知与决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车辆的行驶数据、路侧感知设备的感知数据和目标通信设备的感知数据;
基于所述车辆的行驶数据、所述路侧感知设备的感知数据和所述目标通信设备的感知数据计算得到多个区域的实时性交通管控数据和/或非实时性交通管控数据;以及
基于所述车辆的行驶数据、所述路侧感知设备的感知数据、所述目标通信设备的感知数据和所述多个区域的实时性交通管控数据和/或非实时性交通管控数据生成云协同决策策略,并且基于所述云协同决策策略生成网联交通设备和所述车辆的协同控制指令,发送所述协同控制指令至所述网联交通设备和/或所述车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车辆的行驶数据、所述路侧感知设备的感知数据和所述目标通信设备的感知数据计算得到多个区域的实时性交通管控数据和/或非实时性交通管控数据,包括:
利用第一数据分析模型对所述车辆的行驶数据、所述路侧感知设备的感知数据和所述目标通信设备的感知数据进行实时性交通管控数据和/或非实时性分析,得到最佳路径规划数据和区域路网实时态势感知数据;
基于所述最佳路径规划数据和所述区域路网实时态势感知数据得到车辆编队行驶数据、道路监控预警数据、路径引导数据和路侧感知设备的远程控制数据;
基于所述车辆编队行驶数据、所述道路监控预警数据、路径引导数据和所述路侧感知设备的远程控制数据生成所述多个区域的实时性和/或非实时性交通管控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车辆的行驶数据、所述路侧感知设备的感知数据、所述目标通信设备的感知数据和所述多个区域的实时性交通管控数据和/或非实时性交通管控数据生成云协同决策策略,包括:
利用第二数据分析模型对所述车辆的行驶数据、所述路侧感知设备的感知数据、所述目标通信设备的感知数据和所述多个区域的实时性交通管控数据和/或非实时性交通管控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全局道路交通态势感知数据、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评估数据、驾驶行为与交通事故分析数据、车辆故障分析和车险动态定价分析数据;
根据所述全局道路交通态势感知数据、所述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评估数据、所述驾驶行为与交通事故分析数据、所述车辆故障分析和车险动态定价分析数据生成所述云协同决策策略。
4.根据权利要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将所述车辆的行驶数据、所述路侧感知设备的感知数据和所述目标通信设备的感知数据存储至目标存储设备和/或目标云端。
5.根据权利要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行驶数据包括所述车辆的状态数据和所述车辆的感知数据;所述路侧感知设备的感知数据包括路侧雷达和摄像头的感知数据;所述目标通信设备的感知数据包括实时气象数据、地图数据和网联交通设备数据。
6.一种基于车路云接口实现的全域协同感知与决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车辆的行驶数据、路侧感知设备的感知数据和目标通信设备的感知数据;
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车辆的行驶数据、所述路侧感知设备的感知数据和所述目标通信设备的感知数据计算得到多个区域的实时性交通管控数据和/或非实时性交通管控数据;以及
生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车辆的行驶数据、所述路侧感知设备的感知数据、所述目标通信设备的感知数据和所述多个区域的实时性交通管控数据和/或非实时性交通管控数据生成云协同决策策略,并且基于所述云协同决策策略生成网联交通设备和所述车辆的协同控制指令,发送所述协同控制指令至所述网联交通设备和/或所述车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7131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