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3D打印制备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方法及得到的锂离子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68486.3 | 申请日: | 2022-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650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王萌;苏岳锋;李宁;陈来;黄擎;卢赟;曹端云;吴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 | 分类号: | H01M10/058;H01M10/0525;B29C64/124;B33Y10/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胡东东 |
地址: | 40112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打印 制备 固态 锂离子电池 方法 得到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3D打印制备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方法及得到的锂离子电池,包括以下步骤:S1、制备正极墨水、负极墨水和复合电解质墨水;S2、将正极墨水置于3D打印机针筒中,在玻璃基板上逐层打印并同时进行光固化,得到3D打印正极;S3、将复合电解质墨水置于3D打印机针筒中,在正极表面逐层打印并同时进行光固化,得到电解质;S4、将负极墨水置于3D打印机针筒中,在电解质表面逐层打印并同时进行光固化;S5、外层打印封装即得。本发明的方法结合了墨水直写成型和光固化成型的优点,可以实现3D打印一体化连续制备固态电池,提高了固态电解质与电极间紧密结合度,无需传统光固化工艺脱脂且无需大量添加剂,简化了配方和成型流程,整个打印制备过程避免了传统电池制备过程中所需的集流体、粘结剂、干燥、极片压实、组装、热塑封等过程,极大简化了制备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3D打印制备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方法及得到的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和电网发展新型储能的需求增长,对于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越来越迫切。传统锂离子电池大多采用液态有机电解质,其易燃、高压分解,导致电池安全性能较差。固态电池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缺点,其能显著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是锂离子电池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固态电池来讲,其技术难点之一在于提高电解质与电极固固界面稳定性,促进离子迁移速率。但传统的固态电池制备方法是分别制备出电极和电解质,再进行组装,该方法不仅不利于提高固固界面紧密度,导致界面阻抗增大,而且工艺流程耗时长。
近年来兴起的3D打印技术可彻底改变传统平面电极结构,可以根据需求定制复杂三维结构的电极和固态电解质结构,有利缩短锂离子迁移距离,提高锂离子扩散速率。但目前3D打印技术制备锂离子电池工艺比较复杂,通常单独打印出正极、负极,再与电解质在手套箱里组装成电池,流程繁琐耗时,不能充分利用3D打印的优势。同时,打印过程中需加入各种非电化学活性的成型剂,不利于电池电化学性能发挥。例如,采用灵敏性高的光固化技术需要加入较多量的光敏树脂材料,但此类材料本身不导电,需要脱脂脱模过程,现有光固化打印技术基本在电极和电解质制备方面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对于适用材料广泛的墨水直写技术,其对墨水有较高的流变性能要求,需要添加各种大量成型剂以满足打印要求,而通常所加添加剂对电极性能有较大负面影响,且打印墨水常常含有较多的水或其他溶剂,需要后续冷冻干燥或热处理才能得到最终电极,流程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利用3D打印制备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方法及得到的锂离子电池,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流程简单、能够一体化连续制备固态锂离子电池的3D打印技术,不仅克服了现有3D打印锂离子电池所存在的缺陷,无需传统光固化工艺脱脂和直写工艺中的大量添加剂,简化了成型墨水配方和打印工艺,而且得到的固态锂离子电池由于电极和电解质界面紧密结合度高,降低了固固界面阻抗,提高锂离子迁移能力,电池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利用3D打印制备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取正极、负极和复合电解质墨水分别在磁力搅拌机上搅拌均匀,分别得到正极墨水、负极墨水和复合电解质墨水;
S2、将正极墨水置于3D打印机针筒中,设置打印机参数,在玻璃基板上逐层打印并同时进行光固化,得到3D打印正极;
S3、将复合电解质墨水置于3D打印机针筒中,设置打印机参数,在S2打印出来的正极表面逐层打印并同时进行光固化,得到与正极表面紧密结合的电解质;
S4、将负极墨水置于3D打印机针筒中,设置打印机参数,在S3打印出来的电解质表面逐层打印并同时进行光固化,得到与电解质表面紧密结合的负极,进而得到正极/电解质/负极电池结构件;
S5、将S4得到的电池结构件从玻璃板上剥离,外层打印封装,封装材料为光敏环氧树脂,即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未经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684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化立体循环喷水设备
- 下一篇:一种三维目标感知测评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