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环氧沥青相容性评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65175.1 | 申请日: | 2022-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271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发明(设计)人: | 闵召辉;李明月;王祺昌;张珂;石志勇;黄卫;杨汉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16C10/00 | 分类号: | G16C10/00;G06F30/20;G06F113/26;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殷星 |
地址: | 21001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分子 动力学 模拟 沥青 相容性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环氧沥青相容性评价方法,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构建环氧沥青的分子模型并进行结构弛豫,标记模型中的沥青相和树脂相,分别模拟环氧沥青分子模型、沥青相分子模型、树脂相分子模型的体系能量并计算相互作用能,以此指标来表示环氧沥青中环氧树脂与沥青的相容性,该方法克服了普通试验手段无法准确评价热固性环氧沥青相容性的难题,对环氧沥青相容性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思路,对提高环氧沥青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属于改性沥青相容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环氧沥青相容性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迅猛发展,交通量与轴载重量也逐步提高,传统的道路沥青已经无法满足更高的要求,目前广泛采用添加聚合物以改善胶结料的路用性能。常用的聚合物改性剂多为热塑性类材料,如丁苯橡胶(SBR)、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等。但是对于一些较为苛刻条件,如重载交通、长大纵坡、钢桥面铺装等场合,采用热塑性改性剂仍会较快出现车辙、裂缝等病害。
环氧沥青是由沥青、环氧树脂、固化剂组成的热固性材料,其中环氧树脂与固化剂发生固化反应形成交联网络结构,具有强度高、拉伸性能好,与集料的粘接性能优良等优点。目前,环氧沥青已相继在大跨径钢桥面、市政防滑彩色道路、抗滑薄层、长寿命及重载路面的铺装中使用。
但是,由于环氧树脂与沥青在分子量、物理密度以及化学结构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属于热力学不相容体系。此外,与其他热塑性改性沥青不同,热固型的环氧沥青还存在施工容留时间的限制,因此评价普通的改性沥青相容性的离析试验不适用于环氧沥青体系。此外,宏观试验还存在精确性差,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等问题。而基于微观试验如红外光谱法、显微分析法也存在无法动态描述化学结构变化的局限性。
分子动力学作为计算机高速发展的产物,架起了研究宏观和微观行为的桥梁,它作为一套分子模拟方法,充分考虑到了分子受势能、温度、压力等外部因素条件的影响,使得模拟结果更符合实际状态。在应用于沥青研究时,它既继承了利用组分来分析优点,又弥补了静态研究的缺点。近年来,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逐渐被运用于道路材料领域,这就为SBS与沥青相容性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分子动力学(MD)模拟是基于在原子尺度上确定的分子结构的材料设计和性能预测的有效方法。作为一种模拟方法,充分考虑到了分子受势能、温度、压力等外部因素条件的影响,使得模拟结果更符合实际状态。近年来,分子动力学模拟逐渐被应用于表征沥青和聚合物改性沥青的性能,包括热力学性能、氧化老化性能、自愈合行为以及与骨料的粘附行为,这就为环氧树脂与沥青的相容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环氧沥青相容性的本质是体系中沥青相和树脂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分子动力学中,可通过计算体系中的势能相互作用能、分子间的非键接相互作用能、范德华相互作用能和静电相互作用能定量地表征沥青相和环氧树脂相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专利CN110489958中通过分别构建沥青和SBS分子模型的方式计算相互作用能,评价SBS改性沥青相容性。而环氧沥青属于热固性材料,由沥青相和环氧树脂相共同组成,其中环氧树脂发生固化反应形成交联网络,因此通过分别构建沥青和SBS分子模型的方式计算相互作用能评价SBS和沥青之间相容性的方法不适用于环氧沥青体系。
综上所述,目前使用的热塑性改性沥青相容性评价手段无法配适热固性环氧沥青体系,同时也并没有提出一种具体的用于评价环氧树脂与沥青相容性的评价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环氧沥青相容性评价方法,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测试方法对环氧沥青相容性研究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环氧沥青相容性的分析方法,过程规范、结果可靠合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651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