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孔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532820.X | 申请日: | 2022-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979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6 |
发明(设计)人: | 黄哲钢;许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31/06 | 分类号: | B01J31/06;B01J35/04;B01J35/10;C02F1/30;C08G83/00;C07C51/16;C07C63/06;C02F101/34;C02F101/3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王伟 |
地址: | 510275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孔 光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孔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光催化材料领域。本发明提供的多孔光催化剂,包括光催化单体和氢键受体功能分子。本发明通过利用光催化单体与氢键受体功能分子之间的主、客体的识别和组装,形成的多孔光催化剂具有超高的化学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在光催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催化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孔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光催化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处理技术,其利用自然界中丰富的光资源,产生具有强氧化功能的活性物质。光催化技术不仅适用于各种氧化催化反应,同时能够将水体、空气中的危害性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矿化,彻底解决污染物引起的环境危害问题。因此,开发具备高效催化活性的光催化剂受到广泛关注。
其中,光催化性能与催化剂的大小密切相关,纳米级的催化剂结构具有优异的催化效率。然而,微小尺寸的催化剂带来较高的表面活性,在反复的反应过程中容易产生催化剂的团聚导致催化剂的淬灭、失活,严重限制光催化剂的应用。多孔催化剂结构不仅可以有效阻止催化剂之间的聚集,其多维、多尺度的孔道适合活性物质的快速传递,促使化学反应的有效碰撞,是提高催化转化次数和转化频率的可选途径。
虽然通过各种物理或化学技术在多孔孔道中成功掺杂光催化基元,成功设计、合成了多孔复合光催化剂,但实验结果表明上述复合材料的性能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远远达不到理想的催化效果。比如,将光敏催化剂负载在多孔表面会提高催化剂的表面能,在反应过程中容易引起催化剂的失活。另一方面,将催化剂掺杂在孔道骨架不仅无法保障孔道的尺寸和形状,而且使用过程中容易引起孔道的堵塞问题。如果通过额外的较强外场破坏催化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孔表面形成一维、二维或分子态的光催化剂是有希望实现的。
基于有机分子的氢键作用构筑的超分子有机多孔框架(SOFs)是新型多孔有序晶体,重量轻、毒性小,而且能更定量地吸附挥发性气体和芳香性有机污染物颗粒。相对于其他多孔晶体,SOFs结构可以利用相应的氢键主体和客体的结构及外部环境进行调控,进而通过分子识别和组装的过程选择性地制备多孔材料。因此,如何进一步制备高催化活性和高稳定性的多孔SOFs光催化剂,是目前研究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多孔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进行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孔光催化剂,包括光催化单体和氢键受体功能分子;所述光催化单体的分子结构如式(1)所示,所述氢键受体功能分子的分子结构如式(2)所示;
本发明提供的多孔光催化剂,由光催化单体和氢键受体功能分子共组装构成;光催化单体为一端键连光催化基元的苯三酰胺衍生物,其余两端酰胺连接吡啶,可以形成氢键驱动的超分子自组装结构。氢键受体功能分子为C3对称的苯三酰胺衍生物,所有酰胺全部键连吡啶,吡啶作为氢键受体可以与单体键连光催化基元的酰胺发生氢键识别,阻止光催化基元团聚淬灭。利用光催化单体与氢键受体功能分子之间的主、客体识别和组装,形成的多孔结构不仅有益于阻止光催化单体之间的团聚,并且有利于光活性物质的快速传递,提高光催化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所构筑的多孔光催化剂具有超高的化学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在光催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为本发明所述多孔光催化剂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光催化单体和氢键受体功能分子的摩尔比为1:(1~5)。
优选地,所述光催化单体和氢键受体功能分子的摩尔比为1:1和1:5。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多孔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3282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