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密封条耐磨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32591.1 | 申请日: | 2022-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651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詹绍谈;陈碧娟;黄棣华;王艳芳;林杵凤;房红霞;王志强;杨加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信强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56 | 分类号: | G01N3/56 |
代理公司: | 广州熠辉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96 | 代理人: | 龚杰奇 |
地址: | 510800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密封条 耐磨 试验装置 试验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汽车密封条耐磨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涉及汽车密封件检测技术领域,针对现有的汽车密封条测试设备体积庞大结构复杂以及使用维护成本高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用于测试样品的密封条以及用于测试时安装密封条的测试台,所述测试台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反复挤压密封条的杠杆机构,且所述杠杆机构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驱动杠杆机构运行的旋压机构以及控制台,所述旋压机构由立柱、电机以及凸轮构成,所述凸轮与立柱转动连接,且所述凸轮与电机输出轴之间设置有带传动,所述杠杆机构包括支架和杠杆。本发明结构体积达到桌面级,结构小巧紧凑且稳定可靠,具有良好的使用寿命且测试功能完善,满足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密封条测试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密封件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汽车密封条耐磨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车门与车体之间需要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以保障车内良好的乘车环境,而车门与车体之间的密封主要依赖于密封条,汽车门框密封条为软质橡胶材质,且具有多个空腔形成柔性的薄壁结构,使得密封条在受到门框挤压时,能够变形有效填充门框与车体之间的间隙,达到目标密封效果。
汽车门框密封条作为重要的汽车密封件,生产时需要抽样进行性能测试,尤其是在抗疲劳和耐磨性能两大项上,采用的主要测试手段是模拟车门关门时对密封条产生的挤压动作,因此测试的设备需要做到反复挤压密封条,测试设备中设置有往复机构来实现反复挤压的目的,其中多使用气缸或电机驱动的多连杆结构实现往复动作;
但是以上两种主流的往复机构存在明显的缺点,使用气缸时,气缸的击发力度是通过压缩气进行调节的,然而受限于润滑油脂粘度变化导致气缸活塞杆与钢套之间的摩擦力不稳定,以及压缩气源的压力波动,都会导致气缸的击发力度难以精确控制,存在较大的变量对测试结果不利,同时用气设备运行还需要空压机、储气罐、空气干燥机、冷却塔等一系列重要设备,设备占地面积大、使用维护成本高;使用电动多连杆驱动的往复机构存在多个转点,存在大量滑动摩擦接触面,主体结构的损耗较大,检修维护时需要更换的零部件较多,而测试设备往往需要长时间高强度运行,因此设备使用维护的成本同样较高。
综上所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汽车密封条耐磨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汽车密封条耐磨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用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汽车密封条耐磨试验装置,包括用于测试样品的密封条以及用于测试时安装密封条的测试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台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反复挤压密封条的杠杆机构,且所述杠杆机构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驱动杠杆机构运行的旋压机构以及控制台;
所述旋压机构由立柱、电机以及凸轮构成,所述凸轮与立柱转动连接,且所述凸轮与电机输出轴之间设置有带传动,所述杠杆机构包括支架和杠杆,所述杠杆的一端位于凸轮的下缘,且所述杠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按压密封条的压板,所述测试台包括底座和装配台,且所述装配台与底座之间还设置有用于盖面密封条测试角度的倾转机构;所述立柱、支架和底座的底端之间通过金属板连接。
优选的,所述立柱顶端开设有第二槽口,且所述凸轮套接于第二槽口的顶端,所述立柱位于第二槽口相邻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槽口,且所述电机套接于第一槽口内,所述电机的壳体与立柱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贯穿于立柱,且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末端设置有驱动皮带轮,所述凸轮的转轴一端设置有从动皮带轮,且所述驱动皮带轮和从动皮带轮之间匹配设置有传动带。
优选的,所述支架的顶部呈倒V型,且两组所述支架互相平行设置,两组所述支架之间设置有卡块,且所述卡块的两端分别与两组支架套接,所述支架的内壁开设有第一卡齿,且所述第一卡齿沿支架的内壁呈等间距分布,所述卡块侧壁与第一卡齿互相匹配卡接。
优选的,所述卡块侧斜面设置有挂壁,且所述挂壁等间距开设有多组圆孔,且所述挂壁通过圆孔与杠杆之间挂接有第一拉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信强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信强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325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