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抑菌型聚偏氟乙烯多孔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526498.X | 申请日: | 2022-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060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政;王乐译;徐志成;王旭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招金膜天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7/16 | 分类号: | C08L27/16;C08L79/00;C08L5/08;C08J9/26;C08J9/28;C08J5/18;C08J3/22 |
代理公司: | 青岛泽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37 | 代理人: | 姚继伟;邵桂礼 |
地址: | 2654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抑菌型聚偏氟 乙烯 多孔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抑菌型聚偏氟乙烯多孔膜,其由如下原料组成:改性母粒、聚偏氟乙烯及有机液体,它们的重量百分比为1:1:1~1:1:2;且改性母粒按重量百分比由如下原料组成:聚偏氟乙烯10~15%;无机粉体50~60%;高分子抑菌剂液体制剂20~30%;改性添加剂1~5%。本发明还涉及抑菌型聚偏氟乙烯多孔膜的制备方法:首先制备改性母粒;利用连续计重喂料方式将改性母粒、聚偏氟乙烯、有机液体按重量百分比加入双螺杆挤出机进行加热熔融混炼挤出;熔体在180~230℃均化后经计量泵和口模喷出;冷却成型后将挥发组分提取出。本发明能够以热致相分离法为基础、高效制备长效抑菌且其他指标优良的聚偏氟乙烯多孔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抑菌型聚偏氟乙烯多孔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膜分离技术属当今水处理领域分离技术中较为高效、节能环保的技术之一,同时由于其分离精度可控性较强,分离效果好且稳定,广泛用于污水深度处理、电池隔膜、医用材料等各个方面。
聚偏氟乙烯有突出的耐化学性、耐高温、性质稳定的特点,为其加工方式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因此聚偏氟乙烯是超微滤膜的主要原材料。微生物污染是超微滤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个主要的污染源,尤其是膜生物反应器系统中,因此对膜进行抑菌改性是防止膜微生物污染,提高运行效率与效能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
在现有技术中,聚偏氟乙烯多孔膜主要有两种制备技术体系:
一种是基于非溶剂致相分离原理的方法,该法所需用设备简单,加工温度较低,同时也便于加入各种改性助剂,但是要求助剂与铸膜液体系的相容性较好,因此助剂的选择范围与用量受到一定限制;同时,该法由于需要的低温强溶剂往往有一定的微生物毒性,成型过程中溶剂溶于非溶剂中后也较难以分离回用,因而制膜过程中的溶剂废水处理成为了一个难题;其次,由该法制备的膜强度往往较低,功能皮层较薄,易损坏,使用寿命往往较短。
另一种为热致相分离法,该法利用树脂与稀释剂高温相容低温分相的特点,制备出均质多孔膜,并且该法制备出的膜具有强度高、耐化学性好、孔径均一等特点,大大提升了膜的使用寿命,热致相分离法也逐渐的成为了新一代PVDF多孔膜的领先制备技术。但是,由于热致相分离法加工温度较高,其对应的改性剂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改性原料的耐热性能、在体系的相容分散性、高温挥发性、使用中在基体中持久性等问题,因此,直接共混改性热致相PVDF多孔膜技术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
小分子抑菌剂添加在多孔膜中使用时易洗脱,因此时效较短,在多孔膜中实际使用价值较低;高分子抑菌剂毒性更低,同时由于分子量大,其加入膜中能够与基体树脂形成三维网络交叉互穿结构,从而能长时间存在于膜中,保持较长的时效性。但是,抑菌剂一般添加量占整体配方的用量很低、与本体的相容性也较难保证,因而利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含高分子抗菌剂的多孔膜时,纯抑菌剂使用时较难直接、良好的分散于多孔膜制备体系中;而液体高分子抑菌剂一般为含一定质量浓度有效成分的水溶液,也较难直接加入制膜体系中。
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中空产品物化性能优良,而现有抑菌改性方法又有不足,因此,急需开发一种以热致相分离法为基础的、高效的方式来制备长效抑菌且其他指标优良的聚偏氟乙烯多孔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热致相分离法制备抑菌改性聚偏氟乙烯多孔膜的困难,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改性母粒的抑菌型聚偏氟乙烯多孔膜及其制备方法将是有利的。
为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抑菌型聚偏氟乙烯多孔膜,其由如下原料组成:
改性母粒;
聚偏氟乙烯;以及
有机液体;
其中,改性母粒、聚偏氟乙烯以及有机液体的重量百分比控制在1:1:1~1:1:2的范围内;并且,
其中,改性母粒按重量百分比由如下原料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招金膜天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招金膜天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2649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