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收放轻质桅杆的制备方法、可收放轻质桅杆及帆船有效
申请号: | 202210517998.7 | 申请日: | 2022-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504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7 |
发明(设计)人: | 郭子月;马心旗;吴海宏;郭正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仿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9/00 | 分类号: | B32B9/00;B32B9/04;B32B17/02;B32B17/12;B32B27/04;B32B3/26;B32B37/06;B32B37/10;B32B38/08;B63B15/00;B29C70/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卫智易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15 | 代理人: | 朱春野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长***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收放轻质 桅杆 制备 方法 帆船 | ||
1.可收放轻质桅杆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利用纤维丝束和热塑性树脂薄膜制备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预浸带;
(2)干燥处理所述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预浸带;
(3)将所述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预浸带在多个方向、逐层铺设多次,得到多层相互叠合的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层,进一步热压成型,得到具有设定长度、宽度、厚度的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
(4)将两个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相互叠合,沿长度方向边缘部位进行热压复合,将两个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成型为一体结构;
(5)将具有一体结构的两个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的中间形成空腔,得到由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预浸带制备而成的具有内部空腔的可收放轻质桅杆;
所述可收放轻质桅杆的收放过程,具体包括:
对具有内部空腔的轻质桅杆施加一定压力消除内部空腔,使得两个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相互叠合,然后将处于叠合状态的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收卷,实现对轻质桅杆的收卷;
或者,将收卷的轻质桅杆释放,得到展开的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施加作用力使其恢复内部空腔,作为轻质桅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收放轻质桅杆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预浸带的制备方法包括:
(1-1)将纤维丝束在设定第一张力作用下宽展至预设宽度;
(1-2)将热塑性树脂薄膜在第一张力作用下牵引行进;
(1-3)将宽展至预设宽度的纤维丝束与热塑性树脂薄膜叠层、热压复合,经过分切,得到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预浸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收放轻质桅杆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形成过程包括:
(3-1)设定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3-2)沿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的长度方向以0°、45°、90°、-45°、0°的角度逐层铺设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预浸带,得到五层相互叠合的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预浸带层;
(3-3)重复上述步骤(3-2)多次,并经过热压成型,得到预设长度、厚度和宽度的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收放轻质桅杆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预浸带的厚度在0.035~0.075m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收放轻质桅杆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厚度在0.30~1mm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收放轻质桅杆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包括碳纤维、玻璃纤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收放轻质桅杆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预浸带的干燥温度为100~120℃,干燥时间为2~3小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收放轻质桅杆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两个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成型为一体结构在成型模具中进行,具体包括:
(4-1)将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铺设热压模具的内表面,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的边缘铺设在热压模具的侧边上;
(4-2)将两个铺设有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热压模具的侧边相对拼装,并在热压模具内部设置与其内部形状适配的柔性定型模具;
(4-3)将两个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热压定型,得到具有一体化结构的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
(4-4)将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一体化结构内部的柔性定型模具脱出,得到具有内部空腔的轻质桅杆。
9.可收放轻质桅杆,其特征在于,由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可收放轻质桅杆的制备方法得到。
10.帆船,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收放轻质桅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仿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郑州仿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1799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