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飞机舱门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510396.9 | 申请日: | 2022-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108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4 |
发明(设计)人: | 邓杨;程海龙;马聆乐;王帮亭;郦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5F15/603 | 分类号: | E05F15/603;E05F15/70 |
代理公司: | 深圳紫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70 | 代理人: | 黄威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飞机 舱门 控制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飞机舱门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三相异步电机的三相信号输入端与第一供电电源连接;多个控制模块的每个控制模块用于接收外部输入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并对接收到的所述控制信号进行逻辑处理;多个控制开关串接在三相异步电机的供电线路上,包括用于控制三相异步电机切换正反转的控制开关和用于控制三相异步电机切换绕组接线的控制开关,每个控制开关的控制端分别与第二供电电源和对应的控制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逻辑处理的结果控制三相异步电机实现舱门的打开、关闭或停止操作。本发明能有效降低电机的起动电流,减小舱门的惯性冲击,并能充分满足系统的高安全性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空机电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飞机舱门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飞机货舱门体积大、法向面积大、结构重、载荷高,通常使用作动器作为动力源。当采用机电作动器的形式时,应选择较大功率的电机,并且其电气控制系统在设计时应满足高等级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现有的货舱门电作动系统设计中,在保证高等级安全性要求的前提下,对于变频器控制或伺服控制的调速方案,电机起动电流的降低可通过变频软起动来实现,货舱门惯性冲击的减小可通过提前减速来实现。对于非调速方案,则通过额外的软起动器(如晶闸管)来减小电机的起动电流,且一般只能通过降低电机运行速度即牺牲开关门时间的方式来减小货舱门的惯性冲击。
前者的调速方案,其系统复杂、维护困难;后者的非调速方案,则降低了系统的基本性能,同时,两者成本较高,可实施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飞机舱门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用以解决现有的飞机货舱门电作动系统中降低电机起动电流和减小货舱门惯性冲击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飞机舱门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第一供电电源和第二供电电源连接,所述控制系统包括:
三相异步电机,其三相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供电电源连接;
多个控制模块,每个控制模块用于接收外部输入的至少一个控制信号并对接收到的所述至少一个控制信号进行逻辑处理;
多个控制开关,其串接在所述三相异步电机的供电线路上,包括用于控制所述三相异步电机切换正反转的控制开关和用于控制所述三相异步电机切换绕组接线的控制开关,每个控制开关的控制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供电电源和对应的控制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逻辑处理的结果控制所述三相异步电机实现舱门的打开、关闭或停止操作;
其中,所述三相异步电机在任一工作模式下均由至少两个控制开关同时控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控制开关包括第一控制开关、第二控制开关、第三控制开关以及第四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和所述第二控制开关为所述三相异步电机的正反转控制开关且开关互斥,所述第三控制开关和所述第四控制开关为所述三相异步电机的绕组接线控制开关且开关互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串接于所述第一供电电源与所述三相异步电机之间的两相信号供电线路上,所述第二控制开关并接在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两侧的所述两相信号供电线路上,所述第四控制开关并接在所述三相异步电机两侧的三相信号供电线路上,所述第三控制开关与所述三相异步电机的三相信号输出端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第三控制模块以及第四控制模块,所述第一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三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三控制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四控制模块与所述第四控制开关的控制端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控制模块还包括延时控制模块,所述延时控制模块通过第五开关与所述第四控制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延时控制模块通过第六开关与所述第三控制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供电电源分别与所述第五开关和所述第六开关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1039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