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保持汽车踏板感恒定的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504506.0 | 申请日: | 2022-05-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021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 发明(设计)人: | 席玉岭;王华拓;张春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T17/22 | 分类号: | B60T17/22;B60T13/7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邢悦 |
| 地址: | 100130 北京市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保持 汽车 踏板 恒定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保持汽车踏板感恒定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制动中,对驾驶员的踩踏行为、车辆的发动机所产生轮端驱动扭矩、制动盘的盘温及车辆的减速度四个变量进行计算和评估,合并计算车辆的纵向制动力,得到踏板力与减速度的关系曲线;判断踏板力与车辆减速度的关系曲线是否与设计值一致;若判断得到的关系曲线偏离所述设计值,车辆发出报警信号提醒驾驶员并通过电动伺服装置进行液压补偿,使得踏板力与减速度的关系曲线与设计值一致。保证车辆踏板力与车辆减速度关系始终保持不变,提升车辆的驾乘体验和车辆制动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保持汽车踏板感恒定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的不断增长,人们对汽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汽车企业过去一直解决的是“有无”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是解决“好坏”的问题。制动系统的良好设计与匹配,不仅仅决定了汽车制动性能和安全性,还直接决定了汽车的驾驶体验-制动踏板感。
制动踏板感,与汽车的平顺性、操稳性能一样,是一个企业、一款车型的DNA因子之一,在国外已深入研究,并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评价体系,在国内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车企投入研究,但技术起步较晚,数据积累较少。踏板感的主观评价成分较多,与传统的制动系统客观测试具有较大区别,较难识别,并在系统匹配设计时,也存在较大设计难度。传统燃油乘用车的制动系统通常真空伺服装置,通过真空助力器放大驾驶员踩踏制动踏板的力,并推动制动主缸,建立制动液压,推动制动卡钳摩擦片与制动盘的摩擦,从而产生制动力和车辆减速度。
在汽车新四化浪潮的推动下,汽车电控制动系统的发展突飞猛进。电子伺服助力器ebooster、集成式电控制动系统I PB/MKC1等应运而生。电控制动系统的应用和发展,又诞生出一些新的功能和全新的驾驶体验。
车辆在极端使用工况下,摩擦制动性能可能会出现因热衰退、水衰退及其他各种工况,导致车辆制动性能衰减,甚至失效。
如图1所示,传统燃油乘用车的制动系统通常真空伺服装置,通过真空助力器10’放大驾驶员踩踏制动踏板的力,并推动制动主缸20’,建立制动液压,推动制动器30’具体为制动卡钳摩擦片与制动盘的摩擦,从而产生制动力和车辆减速度。如图2所示,新能源汽车的制动系统越来越多的采用电子助力器10”,并实现制动能量回收。当电动机50”的反拖力矩能满足制动减速需求时,制动时所需制动力全部由电动机50”反拖制动提供。当电动机50”的反拖力矩不能满足制动减速需求时,制动时所需制动力由电动机50”反拖制动和制动器30”提供的摩擦制动同时提供。在车辆进行回收制动时,控制目标是保持踏板力与理论制动液压不变。
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辆的制动操纵,还是新能源车辆的混合制动操纵,制动操纵均不属于闭环控制,制动操纵的控制的目标不是车辆减速度。摩擦制动会因为工作环境、使用环境等因素,导致摩擦片的摩擦特性偏离设计目标,例如制动高温或涉水后,摩擦片的摩擦系数明显衰减。除制动系统外,影响车辆减速度的还有车辆的驱动性能,在某些特定的工况下,动力系统的驱动扭矩会明显上升,进而影响摩擦制动的实际效果。以上情况,均会影响车辆的驾驶体验,严重时影响车辆行驶安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保持汽车踏板感恒定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保持汽车踏板感恒定的控制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保持汽车踏板感恒定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制动中,对驾驶员的踩踏行为、车辆的发动机所产生轮端驱动扭矩、制动盘的盘温及车辆的减速度四个变量进行计算和评估,合并计算车辆的纵向制动力,得到踏板力与减速度的关系曲线;
判断踏板力与车辆减速度的关系曲线是否与设计值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045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