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铁氧体粉末的方法及铁氧体粉末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504237.8 | 申请日: | 2022-05-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042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 发明(设计)人: | 邵斌;李超群;赖佳琪;何颖;龙芝梅;陈登明;马毅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科技学院 |
| 主分类号: | C01G53/00 | 分类号: | C01G53/00;C01G49/00;H01F1/34;H01F41/02 |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严仕力 |
| 地址: | 40133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铁氧体 粉末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铁氧体粉末的方法,步骤包括:采用水热法制备单晶Fe3O4颗粒;以单晶Fe3O4颗粒为模板,制备Fe3O4‑金属M氢氧化物复合物,其中金属M选自除碱金属、碱土金属、铝(Al)、铁(Fe)以外的金属元素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并且金属M的离子在碱性水溶液条件下能够生成氢氧化物沉淀;最后进行烧结得到铁氧体粉末。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采用湿化学结合烧结方法,能够稳定制备颗粒粒径在0.5μm以上的铁氧体粉末,特别适合规模化工业生产需求;易于调控铁氧体粉末的颗粒粒径,制得的铁氧体粉末元素分布和相分布均匀,粉末分散性好,具有优异的磁饱和强度,通用性好,制备工序简单,周期短、产物易分离,易于后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功能材料技术领域,涉及磁性材料,具体涉及一种铁氧体粉末的制备。
背景技术
磁性铁氧体材料在计算机、微波通信、电视、自动控制、航天航空、仪器仪表、医疗、汽车工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调控铁氧体的颗粒粒径可以改变其矫顽力、饱和磁化强度以及高频损耗等磁特性,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
目前工业生产铁氧体材料为传统的固相烧结法,通常以铁红(Fe2O3)和Ni、Zn、Cu的氧化物为原料,经过一次球磨、烘干、预烧、二次球磨、烘干制备得到铁氧体粉体。固相法虽然适合大规模的制备,但是存在球磨时间长、易混入杂相、烧结时间长等多方面问题,特别是颗粒粒径难调控和难以实现粒径均一[1-3]。
理论上,通过湿化学法能够在液相中实现分子级别分散,得到纯度较高的产物。目前制备铁氧体的湿化学法主要是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和水热法。其中,溶胶凝胶法需要熟化、干燥、溶胶、凝胶等复杂冗长的制备过程,无法在工业中应用制备铁氧体粉体。ElviaLeal等[4]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饱和磁化强度(Ms)高达80.8emu/g-82.5emu/g、颗粒粒径30nm的铁氧体。共沉淀法[5]目前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在800℃下预烧2h能够得到Ms达61.32emu/g、颗粒粒径为39nm铁氧体。共沉淀法得到沉淀物为粘度较大的胶状物,难以收集清洗。水热法能够一步制备出单晶的铁氧体粉末,250℃的碱性环境下水热反应24h,得到Ms达44.1emu/g、颗粒粒径为16nm的样品[6],改变溶剂为聚乙二醇,在200℃水热反应12h制备出Ms为58.2emu/g、颗粒粒径为160nm的样品[7]。但是,水热法制备的铁氧体粉体的元素组成与理论配比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饱和磁化强度低。此外,湿化学方法制备的铁氧体粉体的粒径均在200nm以下,而工业生产中通常需要铁氧体粉体的粒径0.5μm,这严重限制了湿化学方法在铁氧体制备中的应用。
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一维棒状尖晶石铁氧体制备方法,通过将针状α-FeOOH或γ-FeOOH粉末加入A、B、C盐的混合溶液中,通过沉淀反应制备得到A1-x-yBxCyFe2O4铁氧体,颗粒长径比≥4且长度尺寸≥0.4μm,但属于一维材料。
因此,发展新的湿化学工艺,以制备各尺寸方向粒径可达微米级并具有优秀磁性能的铁氧体粉体,具有重要的工业和经济价值。
现有技术文献:
[1]Derakhshani M,Taheri-Nassaj E,Jazirehpour M,et al.Structural,magnetic,and gigahertz-range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bulk Ni–Zn ferrite[J].Scientific Report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科技学院,未经重庆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042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