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格氏乳杆菌LG-7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02643.0 | 申请日: | 2022-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861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范宏英;孙晓伟;白杨;曾位森;孟晓静;陈振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维生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33/135 | 分类号: | A23L33/135;A23C9/123;A23L2/38;A23L2/52;A23L11/50;A23L19/00;A23L29/00;A61P1/04;A61P29/00;A61K35/747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典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65 | 代理人: | 万志香 |
地址: | 510700 广东省广州市黄***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格氏乳 杆菌 lg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格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gasseri)LG‑7的应用。对UC小鼠灌胃格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gasseri)LG‑7菌悬液,可缓解小鼠的疾病症状,改善小鼠结肠粘膜损伤,显著降低小鼠结肠中的炎症因子水平,可调节促进小鼠Th17/Treg免疫平衡,说明本发明的格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gasseri)LG‑7能有效应用于预防和/或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且无毒副作用,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株格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LG-7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产品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易复发的胃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病因不明、病程长、易复发、并发症多且难以治愈。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腹痛、腹泻和黏液脓血便。UC在组织学上表现为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性炎症,疾病通常由直肠开始向全结肠蔓延。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UC发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UC的病程长,易复发,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患者罹患肠癌的风险。目前UC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显示其主要与外界环境、基因遗传、免疫力以及感染等多方面综合因素有关。
目前常用的UC治疗药物有几种,氨基水杨酸、激素、免疫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氨基水杨酸、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UC的治疗作用较局限且副作用较多,而单克隆抗体价格又较为昂贵。
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和肠腔内抗原刺激是UC触发和复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应用益生菌改善肠道微环境,恢复正常菌群,下调免疫反应,以达到控制炎症和维持缓解也是治疗UC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些临床研究也显示,使用某些益生菌(如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治疗后,UC患者缓解率和复发率与美沙拉嗪无显著差异,且无副作用。然而目前依然很少有相关的能够起到很好预防或治疗UC作用的益生菌。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株格氏乳杆菌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产品中的应用。
实现上述发明目的的具体技术方案包括如下:
格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LG-7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产品中的应用,所述格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LG-7的保藏编号为GDMCC61710。
格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LG-7的培养物或代谢产物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产品中的应用,所述格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LG-7的保藏编号为GDMCC 61710。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产品为药品、食品或保健品。
一种预防和/或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产品,所述产品的活性成分包括格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LG-7、或所述产品的活性成分包括格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gasseri)LG-7的培养物或代谢产物。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产品中格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LG-7的有效剂量为106CFU~1010CFU。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有效剂量为108CFU~1010CFU。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产品为药品、食品或保健品。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药品还包括药物载体、和/或药用辅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维生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维生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026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