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混凝土板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01904.7 | 申请日: | 2022-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761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王李娜;丁丽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E04C2/06 | 分类号: | E04C2/06;E04C2/30;E04B1/98;B29D99/00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航联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304 | 代理人: | 张进 |
地址: | 314036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减震 功能 混凝土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混凝土板。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混凝土板,包括:板体,具有若干内腔;若干吸震载体,设于板体内腔,每个吸震载体表面设有若干呈蜂窝状均匀布置的吸震孔,吸震孔沿吸震载体厚度方向包括主震动耗能区域、震动聚焦区域和辅助震动耗能区域;主震动耗能区域在吸震载体表面的投影为正六边形,震动聚焦区域和辅助震动耗能区域在吸震载体表面的投影为圆形;吸震孔在辅助震动耗能区域内的孔壁设有若干凹陷于孔壁表面的辅助耗能腔,辅助耗能腔沿平行于吸震载体表面的方向延伸。本发明能够在施工现场实现快速拆装,且具有良好的减震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板及其制造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混凝土板及其制造方法,属于建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现场中,经常需要搭建临时建筑进行项目管理或安装必要设备。由于施工现场需要大量建筑设备,震动源众多,临时建筑需要较好的减震功能才能保证人员正常工作的环境,并降低环境震动对施工机器的影响。现有的使用预制建筑材料搭建而成的装配式建筑缺乏有效的减震结构,仅能依靠预制建筑材料自身的厚度消解环境震动,减震效果较差,尤其是轻钢制成的活动板房,由于其质量轻、柔度大、阻尼小,且不提施工机器的环境震动,其仅仅在人们日常活动的作用下即产生明显震动,存在严重的舒适度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背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混凝土板,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混凝土板的制造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混凝土板,包括:
板体,具有若干内腔,所述板体侧部设有若干用于连通内腔与板体外部的安装口;
若干吸震载体,设于板体内腔,每个吸震载体表面设有若干呈蜂窝状均匀布置的吸震孔,所述吸震孔沿吸震载体厚度方向包括主震动耗能区域、震动聚焦区域和辅助震动耗能区域;
所述主震动耗能区域在吸震载体表面的投影为正六边形,所述震动聚焦区域和所述辅助震动耗能区域在吸震载体表面的投影为圆形,震动聚焦区域在吸震载体表面的投影面积大于辅助震动耗能区域在吸震载体表面的投影面积;
所述震动聚焦区域和所述辅助震动耗能区域在吸震载体侧面的投影轮廓线与吸振载体底面的最短直线距离满足以下公式:
式中,h(x)为x位置的震动聚焦区域或辅助震动耗能区域在吸震载体侧面的投影轮廓线与吸振载体底面的最短直线距离,ε为常数,x为x位置到吸震孔中轴线的垂直距离,r0为辅助震动耗能区域在吸震载体侧面的投影轮廓线到吸震孔中轴线的垂直距离,r为震动聚焦区域在吸震载体侧面的投影轮廓线到吸震孔中轴线的最大垂直距离;
所述吸震孔在辅助震动耗能区域内的孔壁设有若干凹陷于孔壁表面的辅助耗能腔,所述辅助耗能腔沿平行于吸震载体表面的方向延伸。
通过若干吸震孔组成的蜂窝状排列结构使吸震载体能够分散承受来自板体各个方面传递的震动力,使板体受力均匀,并能够保证板体强度足够承受各种外力,而吸震孔的震动聚焦区域形成一个非理想的声聚焦区域,使沿吸振载体厚度方向传递的震动波在被主震动耗能区域消耗部分后,不断向着震动聚焦区域底部聚集并传递到辅助震动耗能区域,由辅助震动耗能区域内的辅助耗能腔对震动波进行减速耗能;吸震载体可由塑料、橡胶或高聚物材料采用注塑技术预制加工而成,板体可由混凝土采用浇注模具预浇而成,可方便的将吸震载体安装入板体形成整板,在施工现场实现快速拆装。
作为优选,所述板体的侧部还设有若干连接孔和若干连接块中的至少之一。
作为优选,所述板体内部还设有若干纵横交错设置且平行于板体表面的加强筋条,所述加强筋条与所述吸震载体间隔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019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