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极片及制作方法、电极组件及制作方法、电池单体和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90400.X | 申请日: | 2022-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420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薛庆瑞;李伟;张子格;章羽;赵正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13 | 分类号: | H01M4/13;H01M4/139;H01M10/0587;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进京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6 | 代理人: | 赵永辉 |
地址: | 352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作方法 电极 组件 电池 单体 | ||
本申请涉及一种极片及制作方法、电极组件及制作方法、电池单体和电池,在极片设计中,将极耳的厚度h1设计为大于主体部的厚度h2,使得极耳与主体部之间存在厚度差。这样在电池制作中,有利于消除卷绕后的极片的极耳之间缝隙,使得极耳与极耳之间紧密连接。此时,在本申请电池制作中无需对极耳进行揉平工艺,有效避免揉平产生的颗粒掉入电池中,极大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由于无需对极耳进行揉平,因此,在极片上无需预留揉平所需空间,即可保证极耳间的过流能力,也能充分、高效地利用折极耳空间,以使极片充分利用该空间,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也能有效避免因揉平工艺可能造成的极耳内插短路风险,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极片及制作方法、电极组件及制作方法、电池单体和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电池的广泛运用,对电池的安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例如:电池制作过程中,为保证极耳之间没有缝隙,通常需对卷绕后的全极耳进行揉平工艺,以消除相邻两个极耳之间的缝隙。然而,揉平中会产生金属颗粒等物质,易掉入裸电池中,导致电池短路风险的发生,增加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极片及制作方法、电极组件及制作方法、电池单体和电池,避免揉平产生的颗粒掉入电池中,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极片,包括:极片集流体,包括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延伸出的极耳;活性层,涂覆于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侧;其中,所述极耳的厚度h1大于所述主体部的厚度h2。
上述的极片,将极耳的厚度h1设计为大于主体部的厚度h2,使得极耳与主体部之间存在厚度差。这样在电池制作中,有利于消除卷绕后的极片的极耳之间缝隙,使得极耳与极耳之间紧密连接。此时,在本申请电池制作中无需对极耳进行揉平工艺,有效避免揉平产生的颗粒掉入电池中,极大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由于无需对极耳进行揉平,因此,在极片上无需预留揉平所需空间,即可保证极耳间的过流能力,也能充分、高效地利用折极耳空间,以使极片充分利用该空间,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也能有效避免因揉平工艺可能造成的极耳内插短路风险,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此外,本申请通过合理控制极耳厚度,取消传统揉平工艺,有效弥补不能采用揉平工艺的复合基材应用在大圆柱电芯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耳包括本体及设于所述本体厚度方向的至少一侧的填补层。如此,在本体的至少一侧设置填补层,主动增加本体的厚度,使得极耳的厚度值大于集流体的主体部的厚度,保证电池制作过程中卷绕后的极耳之间缝隙被填补,替代传统揉平工艺,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上均设有所述填补层。如此设计,在本体的两侧均设置填补层,能进一步增加极耳的厚度,从而确保卷绕后极耳之间的缝隙有效消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填补层为焊接件。将填补层设计为焊接件,在保证极耳有效厚度的前提下,提高填补层与本体之间的结合强度,从而提升极片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耳还包括固化层,所述固化层至少设于所述焊接件背向所述本体的一侧面上,以固化焊接件的表面,避免焊接时产生的凸出颗粒脱落至电池内部而引起电池用电事故,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耳的厚度h1大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活性层的厚度之和h3。如此,将极耳的厚度进一步设计为大于主体部与活性层的厚度之和,使得卷绕时更能确保极耳与极耳之间的间隙消除,从而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极组件,包括极性相反的第一极片与第二极片、以及设于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二极片和所述隔膜卷绕形成卷绕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极片和/或所述第二极片为以上任一项所述的极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904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植物乳杆菌及其应用
- 下一篇:待现场组装电子元件包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