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用氨燃料供给系统氨气处理装置及船舶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90190.4 | 申请日: | 2022-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705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5 |
发明(设计)人: | 解卫阔;王晓亮;赵超;王廷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58;B01D53/86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4 | 代理人: | 蔡光仟 |
地址: | 26610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用氨 燃料 供给 系统 氨气 处理 装置 船舶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船用氨燃料供给系统氨气处理装置及船舶,船用燃料供给系统的尾气处理装置包括总罐、至少一条小流量输入支路、至少一条大流量输入支路以及中和液投加支路,总罐包括尾气输入口、中和液输入口以及尾气输出口;小流量输入支路的末端连接尾气输入口;大流量输入支路的末端连接尾气输入口;中和液投加支路连接总罐的中和液输入口;其中,小流量输入支路和大流量输入支路分别将尾气通过尾气输入口输送至总罐内,中和液投加支路向总罐内输入中和液,尾气与总罐内的中和液反应后通过尾气输出口输出。本发明通过持续向总罐内输入待处理的尾气和中和液反应,处理尾气中的氨气;无需采用庞大的吸收塔设备,应用在氨燃料船上更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尾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船用氨燃料供给系统氨气处理装置及船舶。
背景技术
目前船舶主要使用的传统燃料还是以柴油为主,其燃烧产物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碳氢化物等是污染地球主要污染物来源。而氨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化学医药及农药领域、国防工业领域、冶金工业领域等存在着广泛应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氨为燃料的发动机在汽车、船舶及航天火箭等领域已经具有实际应用。由于氨不含碳元素和硫元素,不存在碳排放、硫排放问题,可作为燃料使用,其燃烧产物为仅氮气和水,是一种十分清洁的燃料,因此受到广泛关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然而由于氨具有毒性,对人体的眼、鼻、喉等有刺激作用,吸入大量氨气能造成短时间鼻塞,并造成窒息感。眼部接触容易造成眼泪,接触时应小心。在氨燃料发动机及氨燃料供应系统等需要透气时应避免使氨气排入大气。依据船级社现行规范,氨燃料动力系统在航行过程中产生的氨气不能直接排放,需要设置满足船级社规范要求的后处理装置,满足最小排放浓度要求,氨排放浓度需要小于30ppm。现有装置多为处理陆上液氨储罐或生产氮肥过程中产生的氨气,其主要处理氨气的方式多为火炬燃烧或者吸收塔吸收的。在火炬燃烧过程中需要限值氨气浓度,若氨气浓度过高,则无法处理;而采用吸收塔吸收处理氨气时,由于吸收塔体积较大,并不适用于船舶上。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用氨燃料供给系统氨气处理装置及船舶,以处理氨燃料供应系统运行中产生的氨气,确保氨燃料使用安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船用燃料供给系统的尾气处理装置,包括:
总罐,所述总罐包括尾气输入口、中和液输入口以及尾气输出口;
至少一条小流量输入支路,所述小流量输入支路的末端连接所述尾气输入口;
至少一条大流量输入支路,所述大流量输入支路的末端连接所述尾气输入口;
中和液投加支路,所述中和液投加支路连接所述中和液输入口,以对所述总罐输送中和液;
其中,所述小流量输入支路和所述大流量输入支路分别将尾气通过所述尾气输入口输送至所述总罐内,所述中和液投加支路向所述总罐内输入中和液,尾气与中和液在所述总罐内反应后通过所述尾气输出口输出。
进一步地,每条所述大流量输入支路包括第一输入管和设置于所述第一输入管上的第一止回阀。
进一步地,每条所述大流量输入支路的所述第一输入管上设置有第一流量计。
进一步地,每条所述小流量输入支路包括缓存罐,所述缓存罐包括缓存输入管和缓存输出管,所述缓存输入管伸入至所述缓存罐的液位下,以初步处理尾气;所述缓存输入管上设置有第二止回阀;所述缓存输出管上设置有第三止回阀;所述缓存输出管连接第二输入管,以通过所述第二输入管连接所述总罐的所述尾气输入口。
进一步地,多条所述小流量输入支路的所述缓存输出管汇至所述第二输入管;所述第二输入管上配置第一气动阀和第一压力传感器,且所述第一气动阀和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联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901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