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下机器人管道有压检测连接件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82310.6 | 申请日: | 2022-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351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陈炳聪;李泽荣;刘爱荣;刘国蔚;梁家乔;刘思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H02G3/22;H02G15/013 |
代理公司: | 广州高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6 | 代理人: | 刘志敏 |
地址: | 510006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机器人 管道 检测 连接 | ||
本发明涉及连接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水下机器人管道有压检测连接件,包括线缆,所述线缆的表面设置有安装机构,所述安装机构包括下档板盖、过渡管和带缝橡胶圈,所述过渡管与下档板盖螺纹连接,所述带缝橡胶圈与线缆接触,所述带缝橡胶圈与过渡管接触,所述安装机构还包括上压盖,所述上压盖与过渡管螺纹连接,所述带缝橡胶圈与上压盖接触,所述上压盖的表面开设有供线缆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下档板盖的表面开设有供线缆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线缆的外部设置有密封机构。本发明通过所设置的安装机构的协同作用,在使用时,水管内压与上压盖使橡胶圈压实紧密,形成可靠的止水效果,可实现在不停水的情况下投放机器人对管道进行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下机器人管道有压检测连接件。
背景技术
随着城镇的快速发展,管道被广泛运用于城镇供水,但日积月累管道漏损,管内腐蚀,爆管等问题日益突出,由此造成的渗水,路面坍塌,水质污染事故给社会带来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为了解决地下供水管网事故,传统供水管道检测主要通过“听漏人”携带检漏设备进行检查,并依据其工作经验作出判断,但是传统设备存在精度不高,余音干扰等问题,加上人为主观判断存在误差,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目前管道机器人作为新型检测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地下供水管道检测,其通过搭载摄像头,声纳等模块进入管内实时检测,并通过线缆将管内情况传输回外界设备,现有技术中,由于线缆的存在,大部分自来水管管道作业需要进行停水处理,检测过程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故此,如何保持自来水管有压运作,同时传输机器人信号,成为了一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目前投放管内机器人进行检测,必须先停止供水、机器人才能进行管内作业。由于停水给相关区域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同时给用水商户带来经济损失,针对以上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施工简便、密封性强、性价比高、实用性强、用于水下机器人管道有压检测的连接件,以实现在不停水的情况下投放机器人对管道进行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水下机器人管道有压检测连接件,通过合理的结构改进设计、提高密封效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下机器人管道有压检测连接件,包括线缆,所述线缆的表面设置有安装机构,所述安装机构包括下档板盖、过渡管和带缝橡胶圈,所述过渡管与下档板盖螺纹连接,所述带缝橡胶圈与线缆接触,所述带缝橡胶圈与过渡管接触。
优选的,所述安装机构还包括上压盖,所述上压盖与过渡管螺纹连接,所述带缝橡胶圈与上压盖接触,填装过渡管至带缝橡胶圈溢出过渡管内,盖上上压盖,拧紧固定,带缝橡胶圈受力挤压变形,缝隙闭合,线缆连接外部设备,开启水管阀门进行检测,水管内压与上压盖使橡胶圈压实紧密,形成可靠的止水效果。
优选的,所述上压盖的表面开设有供线缆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下档板盖的表面开设有供线缆穿过的第二通孔,下档板盖盖口底中心预留第二通孔,方便线缆进出。
优选的,所述线缆的外部设置有密封机构,所述密封机构包括第一防水橡胶圈,所述下档板盖的顶部开设有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防水橡胶圈设置在第一环形槽的内部,所述第一防水橡胶圈与过渡管接触,便于与过渡管进行螺纹连接紧密,防止漏水。
优选的,所述下档板盖的表面螺纹连接有水管,所述水管的表面开设有供线缆穿过的第三通孔,方便线缆穿过。
优选的,所述密封机构还包括第二防水橡胶圈,所述下档板盖的底部开设有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二防水橡胶圈设置在第二环形槽的内部,所述第二防水橡胶圈与水管接触,便于与管道进行螺纹连接紧密,防止漏水。
优选的,所述下档板盖为正六边形设置,方便连接时外部施加力,使连接可靠紧密。
本发明提供的水下机器人管道有压检测连接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大学,未经广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823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