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磨高速钢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77856.2 | 申请日: | 2022-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573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8 |
发明(设计)人: | 潘泳良;符寒光;金头男;袁乃博;刘显武;董国卿;刘杰兵;孟军波;张群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C7/06 | 分类号: | C21C7/06;C21D1/25;C21D1/26;C22C33/06;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44;C22C38/46;C22C38/48;C22C38/52;C22C38/54;C22C38/56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张立改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磨 高速钢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一种耐磨高速钢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耐磨材料技术领域。高速钢化学组成及其质量分数为:1.6‑2.0%C,4.1‑4.3%V,1.2‑1.4%B,5.3‑5.7%Cr,4.6‑5.1%W,5.4‑6.1%Mo,1.0‑1.2%Co,1.0‑1.4%Ni,1.1‑1.3%Al,0.9‑1.3%Nb,1.0%Si,0.6%Mn,0.03%S,0.03%P,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高速钢经1050‑1075℃奥氏体化60‑120分钟,然后空冷至室温,最后,在500‑530℃回火保温6‑8h,可获得孪晶马氏体与硬质碳化物和硼化物组成的复合组织,具有优异的耐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高速钢及其热处理方法,特别涉及一种耐磨高速钢及其热处理方法,属于耐磨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钢铁型材的制造,主要依赖于冷轧与热轧工艺。轧辊是轧钢机的重要组成部件,轧辊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了轧机的生产效率、带钢质量以及生产制造成本。由于长期承受高负荷、交变应力、持续摩擦和高温环境,热轧辊必须具备高硬度、优良的耐磨性和热稳定性。此外,为了应对冲击和振动,轧辊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强度和韧性,以免造成断辊。近30多年来,使用高速钢作为轧辊材料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据报道,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生产每吨钢材所消耗的轧辊非常多,平均消耗量超过3.0kg/t钢,而随着高速钢轧辊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生产每吨钢材所消耗的轧辊约为0.9kg/t钢材左右。
高速钢的优良耐磨性和红硬性与其组织构成密切相关。高速钢的金相组织主要是马氏体基体和共晶碳化物构成。高速钢中含有较多的碳和其他金属元素。这些元素中的一部分用来形成硬质合金碳化物,它们分布在组织中,增加高速钢的耐磨性;另一部分则固溶到马氏体中,造成晶格畸变,尤其是碳原子的间隙固溶强化作用,使马氏体的强度和硬度获得极大提升。此外,高速钢还具有二次硬化效应:在高温淬火时,一些合金元素(尤其是W、Mo)溶入基体,随后在550℃左右回火时,马氏体中析出细小的二次碳化物MC与M2C,使钢的硬度变得更高。这使高速钢在600℃左右也有较好的硬度保持能力。因此,高速钢的优良性能得益于以下强化机制:固溶强化、第二相强化和弥散强化。然而,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钢铁材料强度不断上升,变形量不断增大,轧辊的硬度与耐磨性仍有待提升。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速钢轧辊的耐磨性,中国发明专利CN202011606779.3公开了一种耐用型高速钢轧辊及其制造方法。该钢的化学成分及重量百分比为:1.50-2.50%C,0.90~1.50%Si,0.40~1.40%Mn,9.00~14.00%Cr,0.50~2.00%Ni,7.00~12.00%Mo,1.00-3.00%V,0.50-2.50%W,≤1.0%Nb,≤0.03%P;≤0.03%S,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热处理工艺为:将铸件开箱后进行去应力退火,退火温度500℃~900℃,保温时间50~80h,保温结束后随炉冷却;然后机械加工需要的尺寸及精度;采用差温淬火方法对轧辊表面进行热处理,淬火温度1000℃~1200℃,淬火保温时间2~10h,采用喷雾或者吹风冷却方式冷却;回火温度450℃~550℃,回火时间共计120~170h。该高速钢组织为马氏体基体+碳化物,基体显微硬度580-670HV,辊身硬度达到了76-85HSD,耐磨性较好,但由于高速钢轧辊的高温红硬性差,高速钢在高温下硬度保持性不佳,轧辊高温耐磨性较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778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