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液压流量可控的防压井盖及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75312.2 | 申请日: | 2022-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534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启龙;李杰;朱宣洲;胡程;李吉道;胡成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飞龙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5/06 | 分类号: | E03F5/06;E02D2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联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1 | 代理人: | 陈菊 |
地址: | 2381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液压 流量 可控 井盖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液压流量可控的防压井盖及其方法,属于城市排水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的一种具有液压流量可控的防压井盖及其方法,包括金属井盖。为解决现有的城市排水系统所采用的道路井盖只能应该一些常规状态下的城市降雨影响,而一旦发生连续强降雨,这些井盖便无法满足强降雨下的道路排水,尤其是在一些低洼路段积水更为明显的问题,当积水流量超过预设数值时,代表路面上的积水较为严重,此时井盖固环底部的液压支杆会推动井盖固环以及金属井盖进行上升,这样可以是积水从展开的空隙处快速流入到排水管腔中,在金属井盖被提升后,两组流量蝶板的夹角展开范围可以直接转动到最大数值,用来实现积水的最大通过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排水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液压流量可控的防压井盖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任何地区都有可能发生城市内涝,从城市设计研究的角度来说没有主要分布地区的说法。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内涝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几率比较高,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城市内涝几率要低一些。在普遍出现城市内涝的一些城市和地区,在城建初期,并没有合理设计路面架构,对于路面积水不够重视;但从一些西方建设的角度看,这属于重大设计事故,会给城市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雨季带来的大量路面积水,导致交通瘫痪,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市民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无法容忍,在很多城市已经数见不鲜,一旦遭遇暴雨、强暴雨袭击,路面积水成倍增加,形成洪涝,骤然积聚的洪水无法及时排出,无处可去,自然在城市里肆意奔流。
现有的城市排水系统所采用的道路井盖只能应该一些常规状态下的城市降雨影响,而一旦发生连续强降雨,这些井盖便无法满足强降雨下的道路排水,尤其是在一些低洼路段积水更为明显;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具有液压流量可控的防压井盖及其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液压流量可控的防压井盖及其方法,当积水流量超过预设数值时,代表路面上的积水较为严重,此时井盖固环底部的液压支杆会推动井盖固环以及金属井盖进行上升,这样可以是积水从展开的空隙处快速流入到排水管腔中,在金属井盖被提升后,两组流量蝶板的夹角展开范围可以直接转动到最大数值,用来实现积水的最大通过量,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液压流量可控的防压井盖,包括金属井盖,所述金属井盖底部的外侧设置有井盖固环,且井盖固环的下方设置有内埋管轴组件,所述内埋管轴组件的一侧设置有驱动连轴,且驱动连轴的一侧设置有从动连轴,所述从动连轴与驱动连轴之间设置有联动臂架,且联动臂架与从动连轴和驱动连轴转动连接,所述从动连轴和驱动连轴的一端均设置有轴座搭架,且轴座搭架与内埋管轴组件焊接连接,所述内埋管轴组件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减震垫圈,且减震垫圈与内埋管轴组件通过螺钉连接。
优选的,所述金属井盖的顶部设置有金属网漏,且金属网漏与金属井盖通过螺钉连接,所述井盖固环底部的四周均设置有液压支杆,且液压支杆的底部设置有收纳套筒,所述收纳套筒设置在内埋管轴组件的内部,且井盖固环通过液压支杆与收纳套筒伸缩连接。
优选的,所述金属井盖的底部设置有降雨检测组件,且降雨检测组件与金属井盖通过螺钉连接,所述降雨检测组件包括流量管阀,且流量管阀的内部设置有集水槽。
优选的,所述集水槽内部的两侧设置有红外水流传感元件,且红外水流传感元件与驱动连轴电性连接,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且集水槽顶部的外侧设置有密封胶圈。
优选的,所述井盖固环的内侧设置有井盖抵槽,且金属井盖通过井盖抵槽与井盖固环贴合连接,所述金属井盖的外表面设置有内环蓄水槽,且内环蓄水槽的外侧设置有外环蓄水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飞龙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飞龙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753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性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下一篇:一种冷冻溶脂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