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保坍混凝土减水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63206.2 | 申请日: | 2022-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739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5 |
发明(设计)人: | 高燕萍;马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金江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4/32 | 分类号: | C04B24/32;C04B24/16;C08F283/06;C08F222/06;C08F220/06;C08F230/02;C08F228/02;C08F230/08;C08F8/42;C04B103/30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333 | 代理人: | 刘相宇 |
地址: | 618304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水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坍混凝土减水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减水剂包括如下重量份原料:支化改性减水剂80‑90份、小分子聚合物2‑3份、保坍助剂8‑9份、水60‑80份;在制备减水剂的过程中,引入支化单体进行支化改性,可以抑制早期氢氧化钙的生成,填充了空隙,增强力学强度。同时,利用了膦酸基强吸附能力,有效降低体系塑性黏度,减少对减水剂和拌合水的吸附,提高分散性能和降低混凝土黏度利用磷酸基的缓凝作用,延缓水泥水化过程,表现出长时间的流动保持能力。接枝上一些支链,该支链不仅可提供空间位阻效应,而且,在水泥水化的高碱度环境中,释放出具有分散作用的多羧酸,控制坍落度损失。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混凝土外加剂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保坍混凝土减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减水剂是目前用量最大、应用最广的混凝土外加剂。它的作用是可以明显减少拌和混凝土时所加入的水量,同时大幅度提高混凝土新拌时的流动性能和硬化后的强度,从而提高工程的质量。
传统的减水剂如聚酯型和聚醚型减水剂仍然存在水灰比高,混凝土流动度低,密实程度小、水泥用量大、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差的不足。还存在因减水剂用量较大、保坍能力不强而不能充分体现其优良减水性能的问题。
聚羧酸类减水剂具有掺量低、减水率高,与水泥等其他原料相容性好,分散保持性能和坍落度保持性能好的优点。但是,传统聚羧酸系减水剂对骨料中的含泥量非常敏感,表现为随着含泥量的增加,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散性能和分散性保持性能明显降低,导致混凝土的工作性大幅下降。增大聚羧酸系减水剂掺量,虽有所提高混凝土初始流动性,但混凝土损失过快,影响保坍性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保坍混凝土减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保坍混凝土减水剂,包括如下重量份原料:
支化改性减水剂80-90份、小分子聚合物2-3份、保坍助剂8-9份、水60-80份;
进一步地,支化改性减水剂通过如下步骤制备:
步骤S11、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HPEG-2400)和去离子水混合,设置温度为60℃,加入马来酸酐,搅拌10min,加入单体a、单体b、单体c和过硫酸铵,滴加结束后,升温至75℃,加入支化单体,加完后,保持温度不变,保温反应4h;得到聚合产物;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单体a、单体b、单体c在过硫酸铵的作用下,发生自由基聚合反应,然后与支化单体发生接枝,得到聚合产物;
步骤S12、在氮气保护条件下,将步骤S11中得到的聚合产物和二氯甲烷混合,加入三甲基溴硅烷,在温度为20℃条件下,搅拌反应5h,搅拌结束后,加入去离子水,静置,保留有机相,减压浓缩,除去溶剂,得到支化改性减水剂。得到的聚合产物中含有的膦酸酯基团,在三甲基溴硅烷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得到膦酸基团,能够降低泥土对减水剂和水的吸附,有利于水泥颗粒分散和稳定,提高流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降低混凝土黏度的目的,膦酸基团能与更多的Ca2+离子配位,其络合吸附能力大大强于羧基。延缓水化过程,降低水化热。减少减水剂对含泥量的敏感。
进一步地,单体a为丙烯酸,单体b为乙烯基膦酸二乙酯,单体c为甲基丙烯磺酸钠。
进一步地,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马来酸酐、单体a、单体b和单体c用量比摩尔为1:0.6:1.6:1.2:0.8;过硫酸铵的添加量为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质量的0.4%,支化单体的添加量为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质量的40%。
进一步地,步骤S12中聚合产物和三甲基溴硅烷的用量质量比为20:1。
进一步地,支化单体通过如下步骤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金江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金江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632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