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多层微针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39473.6 | 申请日: | 2022-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340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9 |
发明(设计)人: | 张强;华佳慧;闫书芹;黄颖;罗祖维;尤仁传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纺织大学 |
主分类号: | B29C70/36 | 分类号: | B29C70/36;B29C70/54 |
代理公司: | 武汉卓越志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66 | 代理人: | 何京晶 |
地址: | 4302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多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多层微针的制备方法,采用不同材料制备了由针尖、针柱及背衬组成的具有分层结构的微针,该结构可使微针具有不同的亲疏水特性,更契合于应用实际。通过将针尖在乙醇中进行处理后,可控制针尖的溶解/降解速率及机械强度,满足实际应用要求;通过使用丝素/透明质酸制备针柱,提高微针生物相容性的同时改善了针柱的亲水性;利用丝素与交联剂的混合液在背衬表面形成疏水层,再对背衬进行致密化处理,提升其疏水性,并能对微针的释药方向和释药速率进行调控,进一步规范微针的释药梯度方向和速率。上述技术方案制备的透皮微针具有良好的溶胀性、可控的药物释放速率,可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疾病的检测、早期诊断和治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多层微针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微针是一种新型的物理促透技术,由多个微米级的细小针尖以阵列的方式连接在基座上组成,针体一般高10~2000μm、宽10~50μm。利用微针进行给药时,微针能定向穿过角质层,产生微米尺寸的机械通道,将药物直接置于表皮或上部真皮层,不用通过角质层即可参与微循环,发挥药理反应,此种给药方式更具有针对性,药物利用率高,且微针刺入角质层后,几乎不接触痛觉神经,因此使用时不会产生明显的刺痛感,克服了皮下注射带来的晕针效应、疼痛、针头断裂危险等问题。根据微针的特点,可将微针分为实心微针、涂层微针、空心微针以及可溶性微针,其中实心微针与涂层微针的机械性能优良,但存在载药量小、针体断裂残存等问题;而空心微针制作过程繁琐且成本高;可溶性微针多用于可溶性高分子材料,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载药量大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虽然可溶性微针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载药量及安全性高等明显优势,但应用现有的方法制备的可溶性微针在机械性能、制备工艺成本以及释药效率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申请号为112516449A,公开日期为2020年12月3日,名称为“一种可溶性微针阵列及其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可溶性微针阵列及其制备方法,包括针尖、背衬层,针尖由水溶性三七多糖制成,背衬层由水溶性高分子材料形成,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透明质酸。上述微针阵列以具有免疫佐剂活性的三七多糖针尖作为载体,将药物装载于针尖中,作用于皮肤后,药物能够随可溶性针尖的溶解而释放,同时,三七多糖自身的强免疫活性,能够作为免疫增生剂,协同药物更好地发挥免疫治疗作用。但是,应用上述方法制得的微针进行给药时,需待针尖溶解后再将药物进行释放,若需快速将药物进行释放,再应用上述微针给药时,则难以满足给药需求。
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711299062.7,公开日期为2017年12月8日,名称为“一种蚕丝微针及其制备方法”的发明中公开了一种蚕丝微针及其制备方法,上述方法通过将蚕茧经脱胶、溶解、透析得到蚕丝溶液,然后将戊二醛、香草醛等醛类和重氮盐类化学交联剂之一作为化学交联剂掺杂到蚕丝溶液中得到经化学交联的蚕丝溶液,再将溶液倒入模板成型即制得微针,最后将微针进行水蒸气处理即得高强度蚕丝微针。上述方法虽然可以制备出高强度的蚕丝微针,但是由于上述微针为使用同一材料经一体化制造而成,因而其各部分性能相等,在实际应用中难免会存在药物既向真皮层内渗透,也会向微针的背衬层渗透,如此一来会造成药物浪费。
有鉴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进的复合多层微针的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多层微针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多层微针的制备方法,所述复合多层微针包括针尖、与所述针尖连接的针柱以及形成于所述针柱上的背衬;
所述复合多层微针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溶液的配置:配置纯丝素溶液、丝素微纳米纤维溶液以及透明质酸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纺织大学,未经武汉纺织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394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