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多物理特征的主动声呐目标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36332.9 | 申请日: | 2022-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454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发明(设计)人: | 杜栓平;王方勇;唐浩;朱辉庆;李帝水;谷新禹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应用声学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S15/88 | 分类号: | G01S15/88;G01S7/539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陈继亮 |
地址: | 311499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物理 特征 主动 声呐 目标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多物理特征的主动目标识别方法,首先通过初筛快速筛选出疑似目标,然后对疑似目标进行径向速度、径向尺度、多回波相似度、亮点结构、调频回波子带相关性、回波相位等多物理特征提取,根据专家知识构建综合判别准则,最后通过模糊逻辑分类系统实现对水下目标高置信度识别。本发明提出的初判与精判相结合的探辨一体化主动目标识别方法,可有效解决主动声呐高虚警问题,显著提升探测效能;同时通过互补性和关联性地运用目标多物理特征,有效提高了目标识别正确率和宽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主动声呐领域,主要是一种基于多物理特征的主动声呐目标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目标识别是当前制约主动声呐水下实际探测效能(探鱼、探蛙人、探航行器等)的关键瓶颈技术,随着主动声呐目标检测技术的不断提升,需求日益迫切。现有主动声呐由于缺乏有效的主动目标识别功能,在实际使用条件下,受海洋混响、海底/海面杂波影响,目标检测虚警率居高不下,用户难以从众多杂波中快速确定用户所关注的目标,声呐作用距离的提升未能有效提升声呐对水下感兴趣目标(鱼群、蛙人、航行器)等的探测效能。可见,主动声呐目标识别的实际应用需求十分迫切。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关于水下目标的主动识别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思路是提取和利用具有可鉴别性的回波特征。目前广泛研究和使用的特征以数值统计特征为主,主要包括回波包络波形、包络过零点密度、包络面积比、AR模型参数、梅林变换系数、高阶矩等。由于上述特征物理意义缺乏,与水下目标类别的映射关系不明确,其可分性严重依赖数据样本,且对海洋环境和目标的宽容性较差,人对基于上述特征的目标识别性能不可控,泛化推广能力差,难以实际应用。因此,急需一种宽容性好、识别正确率高的目标识别方法,以解决现有主动声呐在实际海洋环境下的高虚警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基于多物理特征的主动声呐目标识别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一种基于多物理特征的主动声呐目标识别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一:接收主动声呐阵元数据,经过预处理得到波束域数据;
步骤二:对波束域数据进行多域联合处理,进行基于特征检测的初步筛选,得到若干疑似目标;同时,接收跟踪目标信息,分别利用初步筛选目标信息和跟踪目标信息,在波束域数据中提取目标波束;
步骤三:对所选目标波束进行基于多物理特征的精确判别,输出目标的类别和置信度;
(1)、对所选目标波束提取多个具有明确物理含义的特征,包括目标速度特征、目标尺度特征、目标亮点结构特征、目标连续回波相似度特征、目标回波子带相关性特征和目标回波相变特征,其中目标速度特征包括目标绝对速度特征和目标径向速度特征;
(2)、对每个具有明确物理含义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生成该特征的隶属度函数;
(3)、设计模糊推理知识规则库,根据专家经验按物理含义将特征进行分类,对每一类特征产生相应的模糊“if-then”规则;然后,再由同一目标对应的不同类特征之间的关系,产生类间模糊“if-then”规则,具体采用三级判别机制;
(3.1)、首先进行第一级判别:目标动静判别,根据目标径向速度或绝对速度大小将目标判为运动目标和静止目标;
(3.2)、根据第一级判别结果,进行第二级判别,第二级判别分为两部分;
(3.2.1)、当一级判别结果为运动目标时,分别根据目标亮点结构特征、目标速度特征、目标尺度特征、目标连续回波相似度特征,进行水面运动目标与水下运动目标判别;利用判别规则A,得到第二级判别下对运动目标水面水下分类结果和相应置信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应用声学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未经杭州应用声学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363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