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孪生网络的盲调制信号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27188.2 | 申请日: | 2022-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004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8 |
发明(设计)人: | 盛瀚民;王豪;邵晋梁;马文建;郑家骏;刘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8/24 | 分类号: | G06F18/24;H04L27/00;G06N3/045;G06N3/0464;G06N3/08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智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56 | 代理人: | 温利平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孪生 网络 调制 信号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孪生网络的盲调制信号识别方法,先建立调制数据集和支撑集,再通过利用粗频率偏移估计对调制数据集种的原始IQ数据进行简易频率校正,然后配对输入至孪生网络并训练;然后通过支撑集中的数据与待测数据进行配对,通过训练完成的孪生网络计算数据间欧氏距离以判断信号调制类型,这样的网络可通过少量样本构建支撑数据集,减少对数据量的依赖,而且能够在训练集未知的情况下实现盲调制信号识别,能够适应当前非合作通信对抗的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信号识别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基于孪生网络的盲调制信号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通信对抗已成为影响现代战争进程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盲调制识别是通信对抗中的关键技术,是复杂电磁环境下信号辨识的重要依据。通过盲调制识别,电台可在非合作条件下对电磁频谱空间中的用户进行识别,为信号的侦收、截获、干扰提供条件。民用领域中,无线通信设备数量呈几何式增长,无线电管理部门也迫切需要一种高效的调制分选识别技术,以提升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频谱监管能力。
似然比检验法以及模式识别是当前盲调制识别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似然比检验法基于信号的统计特性,通过假设检验实现调制模式判别。此类方法通常需要预知检测窗内的信号电平,并假定电平维持稳定。另一方面,由于检验量的计算过程较为复杂,且依赖先验信息,因此难以在通信对抗中得到推广应用。模式识别是另一类盲调制识别技术,此类算法通常包含特征提取以及模式匹配两个主要过程。特征提取的目标是获得不同调制模式的差异化特征,同时抑制无关信息所产生的干扰。传统的模式匹配算法通常基于信号的瞬时幅度、相位、频率以及频谱的对称性设计了多种信号特征,通过决策网络实现多类调制模式的划分。但这些方法往往仅凭借少数特征,对数据的利用率较低,且通用性较差。
近年来,基于机器学习的模式匹配算法发展迅速,此类方法可充分利用多维数据信息,并且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拟合能力,是当下调制识别领域的研究热点。如利用高阶累积量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减少信息冗余,提升识别的准确性。采用支持向量机构建了调制识别模型,充分发挥了支持向量机的运算效率以及小样本泛化优势,但是这些机器学习方法依赖于所选用的特征。相比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浅层学习算法,深度学习类方法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此类方法可自主提取信号特征,因此备受青睐。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调制识别算法,将一维无线信号特征转换为二维图像特征,从而实现高阶抽象特征的提取。为了充分发挥CNN在一维数据中的特征提取能力。基于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的调制识别算法,可充分利用数据的时序特征。但是这些方法存在不足,需要基于大数据基础下有较好的性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尤其是新环境小样本的场景下,无法提供大量数据。而样本量不足则会导致学习不充分,无法准确获取识别结果。
虽然研究者们基于深度学习在调制识别领域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然而基于机器学习的训练方法对数据量、数据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在非合作、高对抗的电磁环境中,敌方目标电台的相关数据很可能极为稀缺,同时无法获得可靠的数据标签,因而数据量、数据质量均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孪生网络的盲调制信号识别方法,实现对未知调制样式的识别,同时提升识别准确率。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一种基于孪生网络的盲调制信号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调制数据集;
(1.1)、利用三台认知无线电设备搭建并模拟复杂电磁环境,其中,一台为发射机、一台为干扰机、一台为接收机;
(1.2)、建立调制数据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271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视频平面转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 下一篇:一种蒸汽加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