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共振小分子发光材料及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72151.4 | 申请日: | 2022-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537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葛子义;罗明;李伟;赵梦雨;杜松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487/06 | 分类号: | C07D487/06;C07D487/22;C09K11/06;H01L51/50;H01L51/54 |
代理公司: | 北京隆源天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3 | 代理人: | 孟佳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共振 分子 发光 材料 有机 电致发光 二极管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共振小分子发光材料及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涉及有机发光材料技术领域,所述多共振小分子发光材料的化学结构通式如式(I)所示,其中,Ar1同时与两个咔唑基相连接;Ar1选自于取代或未取代的含N数为0‑3的六元芳基、六元杂芳基中的一种;L表示咔唑基的8号位与Ar1的单键连接或无连接;R1‑R5各自独立选自叔丁基、4‑叔丁基苯基、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原子数为6‑26的芳基或杂芳基中的一种。本发明的多共振小分子发光材料合成难度低、产率高、荧光光谱窄且效率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发光材料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多共振小分子发光材料及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器(OLED)又称为有机电激光显示、有机发光半导体,属于第三代显示技术。与上两代的显示技术——阴极射线显像管(CRT)和液晶显示器(LCD)相比,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器(OLED)具有轻、薄、快响应、透明显示、柔性可折叠等诸多优点。并且,OLED可自发光的特点使得OLED显示屏制造更加简单、低成本以及节能环保。因此,OLED在固态照明和平板显示方面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和广阔的应用市场。特别在平板显示方面,随着用户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清晰度显示器作为OLED显示器的主流对OLED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其中,除了发光材料的效率和稳定性,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窄的发射半峰宽。通常,传统的荧光材料和一般的TADF材料都具有比较宽的半峰宽,若实现窄谱带发光,则需在两种较宽发射半峰宽的材料上加一个滤光系统斩除多余的发射带。但是,上述操作会显著的降低材料的性能并增加器件的制造成本。
而采用化学修饰的方法制备具有窄发射峰宽的多共振材料便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途径。多共振材料是具有相反电负性的原子或基团嵌入多环芳烃中,由于相反的多共振效应,导致前线分子轨道(FMO)被同种原子或基团互相补偿的一种有机分子。这类材料具有窄谱带发光、热稳定性强、电荷传输性能好、效率高的优点。目前已经提出的多共振材料多为基于B-N(O)多共振小分子和基于羰基-N多共振小分子两种。但或者合成难度高、产率低,或者荧光光谱较宽、效率欠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针对多共振材料的合成难度高、产率低、荧光光谱较宽以及效率欠佳的至少一个方面。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共振小分子发光材料,所述多共振小分子发光材料的化学结构通式如式(I)所示,所述式(I)为:
其中,Ar1同时与两个咔唑基相连接;Ar1选自于取代或未取代的含N数为0-3的六元芳基、六元杂芳基中的一种;
L表示咔唑基的8号位与Ar1的单键连接或无连接;
R1-R5各自独立选自叔丁基、4-叔丁基苯基、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原子数为6-26的芳基或杂芳基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Ar1包括以下结构,或在以下结构上进行取代的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Ar1中取代结构的取代基的数量包括0-3个,所述取代基各自独立选自氢基、甲基、甲氧基、N,N-二甲基胺基、以下结构以及在以下结构上进行取代的结构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两个咔唑基与Ar1的连接方式至少包含以下25种:
其中,表示与所述咔唑基的C端连接;表示与咔唑基的N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721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