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合金凝固电脉冲处理用电极调节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72072.3 | 申请日: | 2022-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528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9 |
发明(设计)人: | 石德全;王坤;孙明;陈泽中;江鸿;许红雨;康凯娇;高桂丽;张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F3/02 | 分类号: | C22F3/02;B22D27/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王海婷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铝合金 凝固 电脉冲 处理 用电 调节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铝合金凝固电脉冲处理用电极调节装置及方法,属于铝合金铸造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电极调节装置调节不准确、电极与铝合金液易接触不良、且在铝合金液凝固后拆卸不方便的问题。它包括机架、Z向电机、丝杠、T型螺母、脉冲电源、电极插入机构、皮带、同步带轮和X向电机,在机架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Z向电机,在每个Z向电机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一个丝杠,在每个丝杠上配合一个T型螺母;两个Z向电机同步转动带动丝杠转动,丝杠转动带动T型螺母升降从而带动电极插入机构升降;当X向电机的输出轴转动时,带动两个电极插入组件相互靠近或远离。本发明创造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快捷高效,能够实现电极间距和深度的快速调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属于铝合金铸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铝合金凝固电脉冲处理用电极调节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Nakada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将电容放电产生的高压电脉冲应用于Sn-15%Pb合金凝固过程,使其凝固组织得到了明显改善。在随后的20年里,电脉冲作为一种新型的金属细化技术备受人们的关注。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在电脉冲细化金属技术领域,许多学者开始研究电极作用于金属的方式,电极间距以及与铝合金熔体接触深度对组织的影响。而现有铝合金凝固电脉冲处理用电极调节装置存在调节不准确、电极与铝合金液易接触不良、且在铝合金液凝固后拆卸不方便等问题,基于此,本发明创造设计了一种铝合金凝固电脉冲处理用电极调节装置,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旨在提出一种铝合金凝固电脉冲处理用电极调节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现有电极调节装置调节不准确、电极与铝合金液易接触不良、且在铝合金液凝固后拆卸不方便等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铝合金凝固电脉冲处理用电极调节装置,包括机架、Z向电机、丝杠、T型螺母、脉冲电源、电极插入机构、皮带、同步带轮和X向电机,在机架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Z向电机,在每个Z向电机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一个丝杠,在每个丝杠上配合一个T型螺母,丝杠的自由端通过丝杠支撑座安装在机架上,在每个T型螺母上连接一个X向电机座,在机架上固定两个Z轴导向杆,每个Z轴导向杆穿过一个X向电机座布置;
在其中一个X向电机座上安装X向电机,在X向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同步带轮,在另一个X向电机座内设有一从动带轮,在同步带轮和从动带轮上配合皮带,在两个X向电机座之间装有两个X向导向杆,两个X向导向杆上下正对布置,所述的电极插入机构滑动设置在两个X向导向杆上;两个Z向电机同步转动带动各自丝杠转动,丝杠转动带动各自T型螺母升降从而带动电极插入机构升降;
所述的电极插入机构包括两个电极插入组件,所述的电极插入组件包括电极筒固定座、连接电缆、电极筒和一次性电极,在电极筒固定座内部装设电极筒,在电极筒内部装设一次性电极,两个电极插入组件的一次性电极分别通过一根连接电缆与脉冲电源的输出端相连接;其中的一个电极插入组件的电极筒固定座与上方的皮带连接,另一个电极插入组件的电极筒固定座与下方的皮带连接,当X向电机的输出轴转动时,带动两个电极插入组件相互靠近或远离。
更进一步的,所述电极插入组件还包括X向直线轴承和X向直线轴承座,所述X向直线轴承设置两个,且分别套设在两个X向导向杆上,X向直线轴承分别装在一个X向直线轴承座内部,两个X向直线轴承座通过电极筒固定座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皮带为齿形带,在所述X向直线轴承座的背面设有与齿形带配合的啮合槽。
更进一步的,所述机架包括底部框架和竖直框架,所述底部框架为矩形结构,所述竖直框架固定在底部框架的两个长边处。
更进一步的,所述Z轴导向杆的上下两端各通过一个Z向导向杆支撑座分别与竖直框架和底部框架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一次性电极通过一锁紧螺钉固定。
更进一步的,所述脉冲电源设置在机架的后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720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