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护肝清脾丸的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67202.4 | 申请日: | 2022-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870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显;朱智彪;范芝琴;张良;徐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三溪堂中药有限公司;陈明显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6 | 分类号: | A61K36/9066;A61P1/14;A61P1/16;A61P9/00;A61P25/00;A61K9/20;A61K47/46;A61K35/57;A61K35/644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金丽英 |
地址: | 322002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护肝清脾丸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护肝清脾丸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准备原材料;2)打细粉;3)煎中药汁;4)混合中药汁与细粉;5)制丸;6)抛光;7)烘干;8)包装。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参苓白术散基础上进行加减组成的药方,结合现代工艺制成的护肝清脾丸。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护肝清脾丸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元代朱丹溪在参苓白术散的基础上增减的保和丸,具有消食导滞和胃的功效。明代缪仲淳在参苓白术散的基础上加味而成为资生丸,“饥者服之即饱,饱者食之即饥”,并指出平时“每服一丸,醉饱后二丸”。明代王肯堂曾用资生丸治其父脾胃病,投之纳古增多,年近90而终。清代又称保胎资生丸。三溪堂传承重新,在继承参苓白术散、保和丸、资生丸的基础上,进行增减药味,采用药食两用中药,制作护肝清脾丸。
中医历来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经典论述,认为饮食过多易损伤脾胃,思虑过度及劳逸过度皆会损伤脾胃。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脾胃的内涵和观念覆盖了西医学的胃肠肝胆的消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代谢系统等。当前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熬夜加班,饮酒饱餐,思虑压力不在少数,导致身心俱疲、脾胃损伤者尤多。护肝清脾丸不是单纯的补药,而是保护肝脾脑肠等脏腑,有护肝清脾,醒脑理肠之功效。服用护肝清脾丸,能较好地保护脑、肝、肠,以免进一步的损伤,因此保护作用也是中医治未病的一种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参苓白术散基础上进行加减组成的药方,由中药提取液与中药超细粉混合,采用传统制丸工艺制成的护肝清脾丸。
本发明解决该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护肝清脾丸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原材料:广藿香8至12份、姜黄8至12份、炙鸡金10至15份、茯苓10至15份、荷叶10至15份、炒山楂10至15份、蜂蜜4至6份;
2)打细粉:取所述广藿香的一半、姜黄8至12份、炙鸡金10至15份、炒山楂的一半,筛选后用细胞破壁机粉碎30分钟打取得120目的超细粉;
3)煎中药汁:把所述广藿香的另一半、茯苓10至15份、荷叶10至15份、炒山楂的另一半加10倍的饮用水浸泡0.5至1小时,然后放入蒸汽锅煎煮1.5小时得中药汁,然后对所得中药汁进行过滤,继续加热浓缩至稠膏状,得到膏体;
4)混合中药汁与细粉:将浓缩好的全部中药汁倒入所述超细粉中,并加入蜂蜜4至6份后搅拌使其均匀混合,视情况加冷开水;
5) 制丸:将上述步骤4)拌好的粉放入全自动制丸机,出条制初丸,初丸直径0.5厘米;
6)抛光:将上述步骤5)制得的初丸放入抛光机抛光20分钟,待表面光滑取出放入托盘叠放摊平,平均厚度1至2厘米;
7)烘干:将上述步骤6)所制丸药连同托盘放入50至55摄氏度的恒温干燥箱中干燥3天;
8)包装:将烘干后的丸药放置在阴凉干燥的洁净环境下放晾1至2小时,用筛网筛去粉末后即刻使用全自动三边封打包包装机包装,得护肝清脾丸。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中使用的细胞破壁机调节温度为零下20摄氏度。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中蒸汽锅的煎煮温度为在100摄氏度,压力为0.3兆帕。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中浓缩至稠膏温度为120至140摄氏度,压力为0.1兆帕。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中得到的膏体密度为1.2克每立方厘米。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5)中使用的全自动制丸机,调节振动频率为50赫兹,间距为0.5厘米。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7)中在恒温干燥时需每日翻动2次。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7)中将所制丸药干燥至水分百分之15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三溪堂中药有限公司;陈明显,未经浙江三溪堂中药有限公司;陈明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672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