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深海分段缆式舱体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65598.9 | 申请日: | 2022-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554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张雷;刘阳;王肃静;郭民安;李起忠;张元凯;郑奇;杨杰;邱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中科长城海洋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G01D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安思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2 | 代理人: | 张红生;杨青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深海 分段 缆式舱体 | ||
本发明涉及深海舱体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深海分段缆式舱体,包括:至少两个抗弯保护筒体、至少一个耐压舱、若干段舱体内海缆、两段舱体外海缆和两个海缆弯曲限制器;其中,耐压舱,用于为不接触海水的探测设备提供密闭放置空间;抗弯保护筒体,用于为接触海水的探测设备提供非密闭放置空间;抗弯保护筒体和耐压舱沿轴线方向依次交替连接,共同组成缆式舱体的主舱体,主舱体的两端为所述抗弯保护筒体;本发明实现了不同使用需求的传感器或光电器件放置在不同舱段内的需求,扩展了深海耐压舱体的使用范围,并且整体体积小,布放过程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深海舱体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深海分段缆式舱体,可用于海底探测设备或海底传输设备使用。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和发展,我国对于海底的探索和研究也越来越多,相应的,深海海底探测设备及深海海底信息传输设备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对于此类深海海底设备,一般使用光电复合海缆与岸基站连接,进行电能和信息的传输。而且为了保证设备内部的光电器件能够正常工作,一般都会设计一个密封的深海耐压舱体,将所有的光电器件放置在其内部,而且从耐压强度理论、加工难易程度及施工便利性等方面考虑,一般的深海耐压舱体均设计为圆柱形。对于一些深海海底探测设备,其传感器或某些光电器件可以安装在密封的耐压舱体内部,如监测地震的振动传感器等;但对于某些特定的海底设备上具有特殊功能的传感器或光电器件,如测量深度、水声等的传感器,其安装时必须暴露在海水中以便进行相应信息的采集。
但是对于圆柱形的密封舱体结构来说,现有设计中没有将必须暴露在海水中的传感器或/和光电器件安装在密封舱体本体上的结构,而是将其分别设计固定结构,再设计一个金属框架,把密封舱体以及传感器或/和光电器件固定在金属框架中,密封舱体与传感器或/和光电器件之间再通过水密连接器和水密线缆进行连接。对于此类设备在施工时通常采用施工船吊装方式,将金属框架连同密封舱体以及传感器或/和光电器件一起吊入到海底,再通过声学释放器脱钩的方法将绳体回收,施工过程比较复杂,并且整体体积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圆柱形的密封舱体需使用外部金属框架安装接触海水的探测设备,导致的施工过程复杂和整体体积大的问题,从而提出一种深海分段缆式舱体,本发明提供的缆式舱体不再使用金属框架,其主舱体上具有适合不接触海水的探测设备工作的密封舱体部分,还具有适合接触海水的探测设备工作的非密封舱体部分,同时探测设备可以和光电复合海缆紧密连接,所述缆式舱体在外观上仍大致为圆柱形结构,缩小了产品的外径,方便施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深海分段缆式舱体,包括:至少两个抗弯保护筒体、至少一个耐压舱、若干段舱体内海缆、两段舱体外海缆和两个海缆弯曲限制器;其中,
所述耐压舱,作为所述分段缆式舱体的密封段,用于为不接触海水的探测设备提供密闭放置空间;其中,所述耐压舱为内部中空的圆柱体,由耐压筒、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组成,其内部还设置有内部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设置有海缆通孔;所述舱体内海缆位于所述抗弯保护筒体内部,其两端通过所述海缆通孔分别穿过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延伸至耐压舱内部,并与所述内部电路连接;
所述抗弯保护筒体,作为所述分段缆式舱体的非密封段,用于为接触海水的探测设备提供非密闭放置空间;其中,所述抗弯保护筒体为两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圆柱体;所述抗弯保护筒体上设置有若干个开孔,用于使所述抗弯保护筒体内部与外界连通,海水通过开孔流进抗弯保护筒体内部;所述接触海水的探测设备通过水密线缆和设置在其附近的第一或第二端盖上的水密插头与所述内部电路连接;
所述抗弯保护筒体和所述耐压舱沿轴线方向依次交替连接,共同组成所述缆式舱体的主舱体,极大的减小了设备的外径,其中,所述主舱体的两端为所述抗弯保护筒体;所述主舱体的两个最外端的所述抗弯保护筒体分别与所述海缆弯曲限制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中科长城海洋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中科长城海洋信息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6559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