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牡丹籽粕综合利用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64539.X | 申请日: | 2022-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321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陈玲;宁二娟;王学方;李晓;范毅;李智宁;张立攀;王法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商业科学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K31/732 | 分类号: | A61K31/732;A61K36/71;A61K36/65;A61P7/02;A23L33/105;A23L33/125;C08B37/06;A61K131/00 |
代理公司: | 郑州翊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55 | 代理人: | 周玉青 |
地址: | 45000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牡丹 综合利用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牡丹籽粕综合利用方法,步骤如下:(1)牡丹籽粕经乙醇浸提、固液分离后得到浸提液和固相物料,浸提液经分离提纯后得到游离性多酚提取物;(2)除步骤(1)固相物料中的乙醇,加入水、纤维素酶、风味型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α‑淀粉酶,40~60℃保温水解,煎煮,然后固液分离出沉淀1和上清液1,上清液1经浓缩、醇沉后分离出沉淀2和上清液2,醇洗沉淀2,得到果胶提取物和洗涤液;(3)采用硫酸乙醇法提取沉淀1中的结合态多酚提取物。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牡丹籽粕综合利用方法提取得到的游离性多酚提取物、果胶提取物、结合态多酚提取物。该游离性多酚提取物、果胶提取物、结合态多酚提取物在制备抗凝血、抗血栓产品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牡丹籽粕活性物质提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牡丹籽粕综合利用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多酚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癌症风险、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等多种活性。多酚在各种植物中含量丰富,根据其溶解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机溶剂萃取得到的游离性多酚,另一类是残留在先前萃取物中的结合态多酚,结合态多酚通过醚键、酯键、疏水键或氢键与膳食纤维、蛋白质等相互作用紧密相连,因此,结合态多酚只能通过化学或酶解的方法被释放出来。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游离性多酚的探索上,而对结合态多酚的研究很少,造成大量结合态多酚被丢弃。有研究表明,在各种水果、坚果和谷物中,富含结合态多酚类,该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等活性。在摄食后食物中的结合态多酚通过肠道菌群分解被释放出来,转化为游离性酚类后被吸收入血液,并发挥与游离性多酚类似的活性,因此结合态多酚化合物对人体健康有较高的价值。
游离性多酚一般采用溶剂法提取,为了提高得率,先将组织破碎,然后采用超声、微波、超高压等方法辅助,但是提取物还残留着大量结合态多酚和果胶。结合态多酚多采用酸解或者碱解,再用乙酸乙酯萃取,但是采用这种方法在提取牡丹籽粕中结合态多酚时易出现大量凝胶状态的物质,影响萃取效果和得率。
果胶是一种碳水化合物聚合物,几乎存在于所有植物中,是自然界中含量最高的水溶性膳食纤维。果胶是人类天然饮食的一部分,被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委员会推荐为安全无毒的天然食品添加剂。果胶还具有降血压、缓解便秘、降血脂、降血糖、抑菌、抗癌等生物活性。目前果胶的提取多采用酸提或者超声、微波辅助提取,常因淀粉含量高,会存在过滤困难,引入杂质多,影响果胶的得率和纯度。
2011年,国家卫生部批准牡丹籽油为“ 新资源食品”,油用牡丹得到大面积种植。牡丹籽出油率一般在20%~30%,因此榨油后至少会产生70%的牡丹籽粕,牡丹籽粕中含有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如膳食纤维、蛋白质、磷脂、粗多糖和多酚等。因此,对牡丹籽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利用价值。
鉴于现有提取方法存在的缺陷和局现性,为了充分利用牡丹籽粕资源,本发明建立同时提取牡丹籽粕中果胶、游离多酚和结合态多酚的方法并对其应用进行研究。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牡丹籽粕综合利用方法及其应用。
为实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牡丹籽粕综合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牡丹籽粕进行乙醇浸提,浸提结束进行固液分离,得到浸提液和固相物料,浸提液经分离提纯后得到游离性多酚提取物;
(2)去除步骤(1)得到的固相物料中的乙醇,并将固相物料加入pH值为4~6水中,并加入纤维素酶、风味型蛋白酶、中性蛋白酶、α-淀粉酶,40~60℃保温水解1~3h,煎煮,然后固液分离出沉淀1和上清液1,上清液1经浓缩、醇沉后分离出沉淀2和上清液2,采用乙醇对沉淀2进行洗涤,得到果胶提取物,并收集洗涤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商业科学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科学院,未经河南省商业科学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6453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