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通式智能袋式除尘系统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62890.5 | 申请日: | 2022-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327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宇鹏;张义文;穆雪松;程若凡;朱晓华;郭映辉;陈玲;王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46/00 | 分类号: | B01D46/00;B01D46/02;B01D46/04;B01D46/42;G06V20/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1 | 代理人: | 党建华;李涛 |
地址: | 10008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式 智能 除尘 系统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通式智能袋式除尘器及其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袋式除尘器包括除尘器本体、移动喷吹装置、复合机器人、救助机器人和计算机系统;所述移动喷吹装置受计算机系统控制在除尘器本体的上箱体内对多个滤袋进行移动喷吹工作,所述复合机器人受计算机系统控制在除尘器本体的上箱体内对多个滤袋进行移动检修工作;该袋式除尘器还包括与除尘器本体的上箱体连通的供复合机器人和救助机器人进行维护的机器人大本营。本发明的直通式智能袋式除尘系统具有智能化的特点,首次将智能机器人技术应用于袋式除尘器中,实现了袋式除尘器的智能监测与检修,相比于传统人工检修的袋式除尘器,大幅减少人工定员,节约运营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袋式除尘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通式智能袋式除尘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环保法规日益严格,有组织排放均采用在线检测,持续稳定的达标排放成为企业的刚需,企业为了可以满足排放要求,一方面提高设备投资、增大能耗,大马拉小车来确保排放达标,一方面频繁大量无差别的更换滤袋来换取排放达标,造成材料更换成本及维护人员成本上升。在“双碳”背景下,这种粗放式的经营管理在政策方面将会受限于能源管控无以为继,同时也将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袋式除尘方面,作为主要过滤介质的滤布,近十年来,加工工艺和制作水平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超细纤维混纺和表面覆膜等技术的应用,已经可以将过滤精度提高到5mg以内,满足环保排放的要求。而滤布是一种损耗件,长期使用有老化破损的风险,破损后会直接导致排放的超标,同时目前的分室更换滤袋也会影响除尘效率。如何判断滤袋的使用情况,针对破损的滤袋如何进行快速处理已成为目前行业研究的热点。
针对滤袋使用状况检测的问题,目前检测方法分为两大类,一是根据滤袋内外压差的变化来判断滤袋的破损;二是根据袋式除尘系统出口粉尘浓度的变化来判断滤袋的破损。相应开发了两类检测技术,主要分为光传感法、电荷感应法及β射线法和压差测量。但是实际应用中袋式除尘系统却很少使用这些滤袋破损检测装置,是因为这些滤袋破损检测仪器大多存在适应性不高、可靠性低、稳定性差、维护代价高,检测探头易受灰尘污染等缺点,而未被广泛推广应用。
现有的传统袋式除尘器,主要通过监测除尘器系统的压力变化可出口粉尘浓度来判断除尘器整体的滤袋破损情况,无法精确定位到具体破碎滤袋。需要检修工人对除尘器开箱检查,找到破碎滤袋,然后人工更换。此种方法维护代价高,工时长,对生产影响大,已不适用于目前智慧工厂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直通式智能袋式除尘系统及其工作方法,该袋式除尘系统具有智能化的特点,首次将智能机器人技术应用于袋式除尘器中,实现了袋式除尘器的智能监测与检修,相比于传统人工检修的袋式除尘器,大幅减少人工定员,节约运营成本。
上述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直通式智能袋式除尘器,其特征在于,该袋式除尘器包括除尘器本体、移动喷吹装置、复合机器人、救助机器人和计算机系统;所述移动喷吹装置受计算机系统控制在除尘器本体的上箱体内对多个滤袋进行移动喷吹工作,所述复合机器人受计算机系统控制在除尘器本体的上箱体内对多个滤袋进行移动检修工作;该袋式除尘器还包括与除尘器本体的上箱体连通的供复合机器人和救助机器人进行维护的机器人大本营。
如上述的直通式智能袋式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器本体包括多个袋式除尘器,多个袋式除尘器的上部直接连通构成所述上箱体,使移动喷吹装置、复合机器人、救助机器人在上箱体内无障碍移动。
如上述的直通式智能袋式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喷吹装置包括轨道、移动平台、喷吹机构、粉尘检测机构;所述轨道固定设置于所述上箱体内部,所述移动平台沿轨道移动,所述喷吹机构和粉尘检测机构均固定设于所述移动平台上;所述上箱体内部还设有检修工位,用于对所述移动喷吹装置进行维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628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