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度城市化内河涌排涝能力提升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61282.2 | 申请日: | 2022-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380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7 |
发明(设计)人: | 何用;王斌;王建平;黄春华;张金明;吕文斌;刘永安;陈汝荣;叶智豪;张艳艳;余陈颖妮;黄代忠;廖志颖;郑国贤;杨志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30/20;G06F11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 代理人: | 胡茵梦 |
地址: | 51063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度 城市化 内河 排涝 能力 提升 设计 方法 | ||
1.一种高度城市化内河涌排涝能力提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排涝通道中按照设定的间隔逐级布设一体化闸泵设备,通过开启泵站后降低泵前水位、增大泵后水位,从而增大相邻闸泵组之间的河涌水力坡降,达到逐级加快水流速度,提升河涌排涝能力的目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城市化内河涌排涝能力提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闸泵设备布设于排涝干流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度城市化内河涌排涝能力提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现场勘查河道堤防情况、狭窄河道及入河雨水排口位置,探明干流河道沿程的限制性控制水位H,并得到河道平均宽度B,河道平均底坡j、河道糙率n、湿周R、运动黏度v、河道平均流速U、河道过流断面面积A;
步骤二:初定一体化闸泵设备位置,一体化闸泵设备的位置设置于狭窄河道出口处,确定泵站位置后可得到相邻泵站间的河长L1、L2、L3……;
步骤三:初定一体化闸泵设备的泵站流量,泵站设计流量初拟为:Q窄≤Q≤Q洪,其中,河道狭窄河段过流流量式中:R为狭窄河道水力半径,单位m,A为狭窄河道过水断面面积,J为水力坡降,C为谢才系数,Q洪为区域设计洪峰流量;
步骤四:河涌过流能力复核,为复核河道的过水能力是否能够满足泵排排涝要求,采用河涌最大过流能力公式:对步骤三中的设计流量Q进行复核,式中L为步骤二中得到的相邻泵站间的河道长度、B为河道平均宽度、H为河道水深,为步骤一中得到的限制性控制水位H减去河底高程、j为河道平均底坡、n为河道糙率、R为湿周、v为运动黏度、U为河道平均流速、A为河道过流断面面积,将步骤一和步骤二中得到的相关数据首先代入公式中,得到河道最大平均流速U,然后再代入公式Qmax=UA中,得到最大流量Qmax,并与步骤三中得到的设计流量Q进行比较,若Qmax≥Q,则表明河道过水能力能够满足泵站要求,反之若Qmax≤Q,则回到步骤二中重新调整各参数,再次重复步骤三和步骤四直至复核满足要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度城市化内河涌排涝能力提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一体化闸泵设备的位置还设置于易涝区河道下游位置,以保障易涝区排涝。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度城市化内河涌排涝能力提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闸泵设备的设计流量的确定原则为:下游闸泵设备设计流量大于上游,且设计流量大于河道天然过流能力,且满足调度简单过流时间长的需求。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度城市化内河涌排涝能力提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调整参数的方式包括如下一种或多种,具体为:
①调整一体化闸泵设备位置,降低相邻泵站间的河长L1、L2、L3……,继而增大Qmax;
②减小泵站流量Q,但流量不应小于狭窄河段过流流量Q窄;
③拓宽河道卡口、狭窄河段,拓宽后的河道宽度不大于狭窄河道下游河宽;
④将高程低的雨水排口改造为防倒灌排口,从而增大限制性控制水位H。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度城市化内河涌排涝能力提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区域设计洪峰流量Q洪的具体设计方法如下:采用《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版)》中3.2.1式,按设计暴雨过程计算各分区设计洪水过程,
Qs=16.67qψF
式中:QS—为设计洪峰流量(m3/s);
q—设计暴雨强度(mm/min);
F—集雨面积(km2);
ψ—暴雨径流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未经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6128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