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成区边界划定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49371.5 | 申请日: | 202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213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张淑杰;徐辉;翟健;张永波;余加丽;何佳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V20/10 | 分类号: | G06V20/10;G06V10/25;G06V10/76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何智超 |
地址: | 100037***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成区 边界 划定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建成区边界划定方法及系统,属于城市规划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被划定城市的辖区信息,并对所述辖区信息进行网格划分;对每一网格是否为建成区进行多维要素判定,并输出判定结果;过滤掉为非建成区的网格,基于剩余网格获得被划定城市的建成区边界。本发明方案消除了基于人口密度等要素提取建成区方法需要人为设置阈值产生的不确定性,缩减了基于遥感影像提取建成区范围的人力和时间,改善了基于灯光数据提取建成区方法的精度;能够科学快速获取一套横向可对比、纵向可比较的客观准确的建成区边界,多维度判别是否为建成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规划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建成区边界划定方法及一种建成区边界划定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建成区边界是监测、评估和管理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空间单元,是研究城市发展模式、运行状态、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的基础,尤其是在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体检这一重点工作任务中,城市建成区单元划定的标准化、科学性、一致性是保障城市体检评估工作各项体检指标横向可对比、纵向可追踪的基础前提。但是,在现有的官方文件中,只有官方统计的建成区面积数值,没有与此对应的空间范围边界。至于进行具体的边界划定,还需要利用其它边界划定方法进行划定,目前主流的边界划定方法普遍存在划定结果准确性不高、精度差和划定效率低的问题,针对现有边界划定方法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创造一种新的建成区边界划定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成区边界划定方法及系统,以至少解决现有建成区边界划定方法准确性不高、精度差和划定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建成区边界划定方法,应用于城市建成区边界划定,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被划定城市的辖区信息,并对所述辖区信息进行网格划分;对每一网格是否为建成区进行多维要素判定,并输出判定结果;过滤掉为非建成区的网格,基于剩余网格获得被划定城市的建成区边界。
可选的,所述对所述辖区信息进行网格划分,包括:识别被划定城市的辖区面积;判断所述辖区面积在预设面积等级体系中的具体等级;根据所述具体等级确定每一网格的尺寸信息;基于网格的尺寸信息进行被划定城市网格划分。
可选的,所述预设面积等级包括:根据面积从小到大包括多个面积等级;其中,面积等级越高,对应每一网格的尺寸越大。
可选的,所述多维要素包括:土地覆被要素、土地利用要素、道路网密度要素、基础服务设施密度要素、人口密度分布中任意多种要素的组合。
可选的,在对每一网格是否为建成区进行多维要素判定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每一网格的网格信息;基于所述网格信息提取出多维要素中每一种要素对应的要素评价信息;其中,所述网格信息包括:遥感解译数据,用于作为土地覆被要素和/或土地利用要素的要素评价信息;电子导航数据,用于作为道路网密度要素的要素评价信息;POI兴趣点数据,用于作为基础服务设施密度要素的要素评价信息;手机信令数据和/或LBS数据,用于作为人口密度分布的要素评价信息。
可选的,对每一网格是否为建成区进行多维要素判定,并输出判定结果,包括:针对每一网格,分别从每一维度进行是否为建成区的判定,获得多个结果;分别统计为“是”的结果数量和为“否”的结果数量,并进行对比:若“是”的数量大于“否”的数量,则判定当前网格为建成区;若“否”的数量大于“是”的数量,则判定当前网格为非建成区;若“否”的数量等于“是”的数量,则将该网格作为待标注网格,并将该网格推送给用户,根据回收自用户的标注结果判定当前网格为建成区或为非建成区。
可选的,基于剩余网格获得被划定城市的建成区边界,包括:对剩余网格依次进行融合、填充和去噪处理,获得初画建成区边界;获取被划定城市的规划信息,并基于所述规划信息对所述初画建成区边界进行修正,获得被划定城市的建成区边界。
可选的,所述规划信息包括:城市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信息、城市高等级路网信息和城市生态廊道信息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4937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