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商用车车门密封条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46085.3 | 申请日: | 2022-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01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刘洪浩;赵曜;杜格非;董斌;冯薇丽;李志超;孙隽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10/80 | 分类号: | B60J10/80;B60J10/20 |
代理公司: | 湖北竟弘律师事务所 42230 | 代理人: | 杜娟 |
地址: | 442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商用 车车 密封条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商用车车门密封条,涉及车辆配件技术领域。本商用车车门密封条包括密封条主体,所述密封条主体包括沿其长度方向从下至上设置的第一密封单元和第二密封单元,所述第一密封单元内设有第一密封腔,所述第二密封单元设于所述第一密封单元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密封单元相连,所述第二密封单元呈朝远离所述第一密封单元的方向凸出的弧形,且所述第二密封单元用于与车门抵持相贴时分别形成第二密封腔和第三密封腔,所述第二密封单元靠近所述第一密封单元的一面设有第一凹槽。本申请提供的商用车车门密封条,解决了相关技术中车门密封条的隔音效果较差,以及反弹力控制不合理可能导致密封性能差、影响关门声品质和车门外观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商用车车门密封条。
背景技术
目前,车门与侧围之间一般会设有车门密封条,相关技术中,位于车门与侧围之间的车门密封条主要有以下作用:第一,车门密封条为车门和侧围之间的主要密封结构,可以防止外部的水流入驾驶室;第二,能够缓解车门关闭过程中产生的能量;第三,能够隔绝外部噪音,提升驾乘舒适性;第四,密封条压缩后和车门需要形成排水槽,保证侧围的水可以沿着排水槽排下,避免流到车门玻璃上,起到排水引流的作用。车门密封条主要包括安装部位和密封部位,其中安装部位需要保证密封条安装牢靠,车门关闭过程中密封条不得出现松动,通过压缩部位与钣金接触的反弹力来实现密封。
当前的车门密封条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上述的要求,但是,车门密封条的压缩反弹力往往不易控制,当反弹力过小,水压或气压较大时会导致密封泄露,当反弹力过大,车门关闭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则会较大,会影响关门声品质和驾驶室外观;另外,当前车门密封条在密封时,外部噪音仍然容易穿过密封条,这较大地降低了驾驶室的隔音效果,同时也降低了用户的体验,密封后的隔音效果有待提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商用车车门密封条,以解决相关技术中车门密封条的隔音效果较差,以及反弹力控制不合理可能导致密封性能差、影响关门声品质和车门外观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商用车车门密封条,其包括:
密封条主体,所述密封条主体包括沿其长度方向从下至上设置的第一密封单元和第二密封单元;
所述第一密封单元内设有第一密封腔,所述第二密封单元设于所述第一密封单元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密封单元相连,所述第二密封单元呈朝远离所述第一密封单元的方向凸出的弧形,且所述第二密封单元用于与车门抵持相贴时分别形成第二密封腔和第三密封腔,所述第二密封单元靠近所述第一密封单元的一面设有第一凹槽。
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沿所述第一密封单元的一端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呈沿远离所述第二密封单元的方向凸出的弧形,且所述第一延伸部靠近所述第二密封单元的一面设有第二凹槽。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设于所述第二密封单元的最高点,以用于使所述第二密封单元的应力-应变曲线位于对应的预设合格区域内,所述第二凹槽设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最低点,以用于使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应力-应变曲线位于对应的预设合格区域内。
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沿所述第二密封单元的一端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与第二密封单元之间形成一角度为锐角的排水槽。
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相连,并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形成密封缓冲腔,所述连接单元用于与车门钣金相连。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单元包括第一连接段和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相连的第二连接段;同时
所述第一连接段上设有一收容槽,所述收容槽内收容有用于与车门钣金粘接的粘接件,所述第二连接段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件。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单元为密实胶微发泡材料,所述第一密封单元、第二密封单元、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均为海绵发泡橡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460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