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结合虚拟编组技术应对单向中断场景的列车运行调整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41670.4 | 申请日: | 2022-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042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2 |
发明(设计)人: | 张琦;龙宇轩;李得伟;鲁放;韩宝明;周玮腾;孙亚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L23/22 | 分类号: | B61L23/22;B61L25/02;B61L27/04;B61L27/20;B61L27/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黄晓军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合 虚拟 编组 技术 应对 单向 中断 场景 列车 运行 调整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合虚拟编组技术应对单向中断场景的列车运行调整方法。该方法包括: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出现线路单向中断后,判断线路中断位置及各列车位置,确定中断区段范围,应用虚拟编组技术设计三种应对单向中断的备选调整策略:基于中断区段范围的长度与客流分布情况,从三种应对单向中断的备选调整策略中选定列车调整策略;应用虚拟编组技术针对选定的列车调整策略,通过判断在线列车当前位置并预估各列车未来一段时间的运行轨迹,实现列车运行调整过程。本发明采用虚拟编组技术的列车运行调整方法,在应对线路单向中断场景时,在保证线路可达性和车底均衡性的前提下,相较已有方法可大大提高列车运行调整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列车交通运营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结合虚拟编组技术应对单向中断场景的列车运行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列车运行调整指外力干扰致使列车运行偏离原定计划时,在确保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列车运行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列车尽量按图行车或恢复运输秩序。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出现线路中断的情况,开行小交路列车是保证车底平衡的重要措施,在双向中断的情况下尤为常见。而在单向中断的故障场景中,为保证所有乘客的出行需求都能被满足(可达性完整),基本上都通过“单线双向运行+小交路折返”或“部分区段反向运行”的措施进行列车运行调整。“单线双向运行+小交路折返”指的是在单线双向区段只开行一列车实现双向运行服务,在两侧的双向区段按照小交路折返的方式进行开行;而“部分区段反向运行”则是中断方向车辆通过渡线进入对向轨道,反向行车通过单线双向区段后通过渡线返回原方向。
在现有技术的“部分区段反向运行”中,有方案得出了关于同方向两列车连续通过单线双向区段可整体提高单线双向区段通行能力的结论,并在展望中提到了可以尝试“部分列车反向通过、部分列车进行折返”的策略,有助于充分利用线路能力;还有方案基于“单线双向运行+小交路折返”和“部分区段反向运行”两种策略分别进行了关于单向中断下列车运行调整的研究,在展望中提到了可以引入更多的调整策略进行比较。而针对变更交路应对中断情况,有方案提到了将已有的自动折返控制技术运用到中断运营情况中,有利于故障解除后快速恢复计划运营。
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列车运行调整方案的缺点为:现有技术均不涉及在列车运行调整中进行灵活编组以提高调整效率的策略,存在着需要考虑的行车必要安全间隔较大、非车-车通信存在区间不能同时占用等问题,中断区段部分通行能力不足,整体调整效率低下,不能达到快速恢复正常运行秩序、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稳定性的目标。
而虚拟编组技术作为车-车通信技术下的高效灵活编组方式,如何在中断场景下有效使用虚拟编组技术,以提升列车运行调整的效率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结合虚拟编组技术应对单向中断场景的列车运行调整方法,以实现单向中断场景下的列车运行调整策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结合虚拟编组技术应对单向中断场景的列车运行调整方法,包括:
步骤S10、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出现线路单向中断后,判断线路中断位置及各列车位置,确定中断区段范围,该中断区段范围为中断位置至距其最近两侧渡线所形成区段;
步骤S20、应用虚拟编组技术设计三种应对单向中断的备选调整策略:策略1:“双方向列车重联交替通过单线区段”,策略2:“双线区段内列车直接折返+单线区段内列车往复运行”,策略3:“双方向列车利用渡线择机折返”;
步骤S30、基于所述中断区段范围的长度与客流分布情况,从所述三种应对单向中断的备选调整策略中选定列车调整策略;
步骤S40、应用虚拟编组技术针对选定的列车调整策略,通过判断在线列车当前位置并预估各列车未来一段时间的运行轨迹,实现列车运行调整过程。
优选地,所述的步骤S10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416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置减速器和电机的车轮结构
- 下一篇:一种带有连杆机构的自发电智能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