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动力舱结构及排水车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41593.2 | 申请日: | 2022-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52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川;魏广娟;王川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3/04 | 分类号: | B62D33/04;B60J5/00;B60H1/24;B62D29/00;B60R13/08;B62D35/00;B60P3/00;F02B63/04;F01P5/10;F01P11/12;F01P1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钟昕宇 |
地址: | 221004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动力 结构 水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动力舱结构,适用于载有发电机组的泵组式排水车、应急电源车等。针对车辆发电机组安装繁琐的问题,提出一种上翻门式、利于散热的车载发电机组动力舱结构。本发明的发电机组从动力舱上方安装,设置防雨可翻转顶棚,发电机组消音器全封闭安装在顶棚下方,翻转顶棚上设置维修门,方便清理及维修消音器。动力舱两侧设置消音除湿百叶窗及电动百叶窗,后方设置散热器挡板及上下扰流板,热流从散热器直接流出、经上下扰流板排出至动力舱外,不会在动力舱内部循环,保证动力舱内温度低于发电机组额定工作温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应急抢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动力舱结构。
背景技术
泵组式应急排水抢险车结构采用发电机组驱动便携式电驱动水泵到水源处取水,然后通过输水管路排水。主要用于城市内涝、管网排水、地铁隧道、水利防汛抗旱和消防取水等工程抢救作业。但市场上现存泵组式排水车的发电机组在装配时较为繁琐,均从动力舱尾部门向内安装,需借用水平移动工装将发电机组送至安装位置,因操作空间狭小,操作复杂且费时费力。
另外,在现有技术方案中,发电机组正常工作的环境温度要求不超过55摄氏度,发电机组常因动力舱内通风散热不良而停止工作。现有技术中,动力舱的结构往往如下:
如图1所示,专利:CN201820731430.4一种排水车的车厢通风结构,所述排水车具有发电机组,该车厢通风结构包括进风口、出风口和散热室,所述散热室设置在车厢内用于安装发电机组,散热室内设有导风隔板以将散热室分隔成前室和后室,导风隔板的底部设有用于连通前室和后室的通风口,通风口处用于安装发电机组的散热器,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设置在车厢的前端上部和后端上部,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与前室和后室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处均设有电动百叶窗。主要解决车厢通风散热性能差的问题。
如图2所示,专利:CN201921434324.0一种低噪声发电机组箱体,包括静音箱体,所述静音箱体上设置有用于布置发动机和发电机的主舱体、用于布置散热器、消声器和逆变器的副舱体;其中,所述主舱体除了设置有用于连接发动机上空气滤清器的空滤进风通道外完全与外界隔离。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柴油发电机组在高温环境下既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又具有良好的噪声隔离性能。主要解决箱体降噪的问题。
但是,现有泵组式排水车发电机组装配需要水平移动工装,操作复杂且费时费力的同时,现有技术所涉及到的车厢通风结构的散热室呈T字形,经散热器流出的热流会在“后室”形成气流循环,导致通风不畅、温度过高,存在风险。此外,现有技术所涉及到的箱体顶盖未做消音处理,且该顶盖为固定式,不便于拆卸安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动力舱结构,解决现有泵组式排水车发电机组装配需要水平移动工装,操作复杂且费时费力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动力舱结构,包括固在车体上的箱体主体;所述箱体主体内设有动力舱;
所述箱体主体的顶部开设有动力舱上方开口,所述动力舱上方开口可容纳发电机组进入,其覆盖设置有上翻式防雨门;上翻式防雨门转动连接在所述箱体主体顶部,并通过连接在箱体主体和上翻式防雨门之间的油缸实现上翻式防雨门的开启与闭合动作;
所述上翻式防雨门包括翻转顶棚;
所述翻转顶棚为三层结构,从外向内依次包括:防雨门外壳、防雨门吸音棉和防雨门多孔板;所述翻转顶棚内还设有防雨门内立板和C型密封条;
所述防雨门外壳、防雨门多孔板及防雨门内立板组成了一个C型结构,C型结构间放置有C型密封条;
所述动力舱上方开口的边缘焊接有挡水板,且所述挡水板高于动力舱上方开口;所述挡水板上方安装有密封条;当上翻式防雨门完全关闭时,C型密封条与动力舱上方密封条完全贴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415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