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合纤网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28445.7 | 申请日: | 2022-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177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发明(设计)人: | 刘宇清;张叶轲;胡宏敏;方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D04H1/40 | 分类号: | D04H1/40;D04H1/56;D04H1/72;D04H1/732;B01D39/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向亚兰 |
地址: | 226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混合纤网的制备方法,该混合纤网用于过滤材料的制备,其特征在于,该混合纤网包括第一纤网层和第二纤网层;
所述混合纤网的制备方法包括:
采用气流成网方法将剥离的短纤维在输出网帘上形成所述第一纤网层,使该气流成网方法所采用的抽吸装置设置在所述输出网帘中且用于产生将所述第一纤网层吸附在所述输出网帘上的抽吸气流;
采用溶液喷射纺丝法连续喷出纳米纤维,所述纳米纤维在该溶液喷射纺丝法的气流和所述抽吸气流的共同作用下由上而下朝向所述第一纤网层上运动,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导流板改变部分所述抽吸气流和部分所述纳米纤维的运动路径进而调整所述纳米纤维在所述第一纤网层上的沉积区域大小,所述第一纤网层上的获得沉积所述纳米纤维的部分形成了所述第二纤网层,将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抽吸气流和所述纳米纤维的运动路径的一侧;其中,通过设置驱动机构实时调整所述导流板的空间位置和倾斜角度,控制所述导流板与所述输出网帘的距离为5-50cm,控制所述倾斜角度为大于0°且小于90°;
在所述输出网帘的带动下,将复合有所述第一纤网层和所述第二纤网层的纤网经压辊压合处理,连续获得所述混合纤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纤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混合纤网的制备过程中,使所述导流板的上表面在调整后全部位于所述运动路径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合纤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的朝向所述运动路径的一侧呈中间高两侧低且为光滑的曲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合纤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液喷射纺丝法采用溶液喷射纺丝装置进行,所述导流板位于所述输出网帘与所述溶液喷射纺丝装置之间且靠近所述输出网帘的输出方向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纤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质量份数计,该混合纤网中,第一纤网层占20-80份,第二纤网层占20-80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纤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气流的气压为5-8kPa;
所述溶液喷射纺丝法的工艺参数为:牵伸风压为0.08-0.4MPa,挤出速度为0.6-15mL/h,接收距离为20-60cm;
所述压辊的温度为90-230℃,压力为0.1-10MPa,所述压辊的高度设置为可调形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纤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纤网层的材料为选自粘胶纤维、玻璃纤维和纤维素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二纤网层的材料为选自聚丙烯腈、聚乳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多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纤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纤网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生产装置进行:
所述生产装置包括气流成网装置、溶液喷射纺丝装置、输出装置、导流板以及用于带动所述导流板进行线性运动和旋转运动的驱动机构;
其中,所述输出装置包括输出网帘和设置在所述输出网帘上方的压辊;
所述气流成网装置包括用于剥离出短纤维的梳理机、用于产生抽吸气流且设置在所述输出网帘中的抽吸装置,所述梳理机位于所述输出网帘的上方;
所述溶液喷射纺丝装置包括注射器、与所述注射器连通的喷丝头以及用于将所述喷丝头喷出的纺丝液进行吹喷并形成纳米纤维的吹喷机构,所述喷丝头位于所述输出网帘的上方;
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喷丝头与所述输出网帘之间。
9.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制备方法制成的混合纤网。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合纤网在制备过滤材料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苏州大学,未经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2844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纳米纤维纱线及其连续成纱方法
- 下一篇:高聚原花青素组合物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