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整车新型冷却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26835.0 | 申请日: | 2022-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759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赵宏霞;朱青松;李欢欢;王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F01P7/16 | 分类号: | F01P7/16;F01P7/14;F01P11/00;F01P11/02;F01P11/08;F01P1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爱普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920 | 代理人: | 王玉松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整车 新型 冷却系统 | ||
本发明属于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整车新型冷却系统。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整车新型冷却系统,高温冷却循环回路中缸体水套和缸盖水套有各自的液流回路冷却,可使发动机各部分在最优的温度设定点工作,使得整车新型冷却系统的整体效率达到最大,且每个冷却回路将在不同冷却温度设定点或流速下工作,创造理想的发动机温度分布;低温冷却循环回路由第二水泵提供冷却液,保证紧急停机、空挡滑行及元件正常运行时冷却液及时供给,能保证待散热组件入口处水温较低,冷却效果好,工作可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整车新型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不仅注重其良好的动力性,对汽车的经济性和舒适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冷却系统是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设计的冷却系统可以保障动力装置及相关组件在理想的条件下运行,如在所有运行状态下均不会过热、快速暖起、维持恒定温度或者严格的温度变化范围等,从而增加发动机的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排放和油耗,提高了汽车的经济性和舒适性。
现有发动机的冷却系统采用传统式布置与连接方式:只有一个冷却循环,不易达到精确控制,不利于形成理想的温度分布,降低冷却系统的效率。同时也对发动机的经济性不利。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整车新型冷却系统。
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整车新型冷却系统,包括高温冷却循环回路和低温冷却循环回路;所述高温冷却循环回路包括第一冷却回路、第二冷却回路、第一水泵、彼此独立的缸体水套和缸盖水套以及自动调温阀门,所述缸体水套和缸盖水套的进口均与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口相连,所述第一冷却回路与第二冷却回路并联后设于所述缸盖水套和缸体水套的出口以及第一水泵的回水口之间,所述自动调温阀门设于缸体水套与第一冷却回路之间,在温度到达预定温度时控制所述缸体水套通过第一冷却回路和/或第二冷却回路冷却;
所述低温冷却循环回路包括第二水泵以及与所述第二水泵串联的待散热组件和低温散热器,所述待散热组件用于在紧急停机或者制动危险工况时对相应的部件进行冷却。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自动调温阀门包括高温节温器和低温节温器,所述高温节温器的开启温度t2大于所述低温节温器的开启温度t1;所述高温节温器设于缸体水套与第一冷却回路之间;所述低温节温器的一端连与第一水泵的回水口连接,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冷却回路;所述高温冷却循环回路还包括小循环回路,所述小循环回路包括循环管路,所述循环管路的一端与所述低温节温器连接,另一端分别连接缸盖水套和高温节温器。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待散热组件包括并联的增压器冷却器、制动器冷却器以及中冷器,所述增压器冷却器、制动器冷却器以及中冷器的出口与所述低温散热器连接,进口与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水口连接。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制动器冷却器的进口通过第一节流阀与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水口连接。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冷却回路包括并联的机油冷却器、暖风机和变速箱冷却器,所述机油冷却器、暖风机和变速箱冷却器的出口均连接第一水泵的回水口,进口分别连接高温节温器以及缸盖水套;
所述第二冷却回路包括高温散热器,所述高温散热器的进口分别连接高温节温器以及缸盖水套,出口与低温节温器连接。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机油冷却器的进口串联有第二节流阀,且所述机油冷却器和第二节流阀形成的串联回路与所述暖风机并联。。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整车新型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温度为t,当tt1时,进入小循环模式,在所述小循环模式下,低温节温器和高温节温器均关闭,冷却液通过缸盖水套后,通过机油冷却器、暖风机、变速箱冷却器和小循环回路回到第一水泵继续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未经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268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