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丙硫菌唑微囊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20160.9 | 申请日: | 2022-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86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代劲松;梁任龙;刘新烁;刘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夏苏融达化工有限公司;东莞市东阳光农药研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43/653 | 分类号: | A01N43/653;A01N25/28;A01N25/04;A01P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申龙华 |
地址: | 750000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东***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丙硫菌唑微囊 悬浮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丙硫菌唑微囊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丙硫菌唑微囊悬浮剂包括微囊囊芯,所述微囊囊芯为丙硫菌唑,丙硫菌唑在所述丙硫菌唑微囊悬浮剂中的含量为1~20质量%,所述微囊悬浮剂还包括微囊囊壁,所述微囊囊壁为聚脲或聚氨酯,所述聚脲由聚合单体异氰酸酯和聚合单体多元胺经聚合反应生成;所述聚氨酯由聚合单体异氰酸酯和聚合单体多元醇经聚合反应生成。所述丙硫菌唑微囊悬浮剂还包含溶剂、乳化剂、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防腐剂、消泡剂和分散介质。本发明提供的丙硫菌唑微囊悬浮剂性能良好,并且相对于常规剂型具有更长的持效期,能够降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成本,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制剂领域,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丙硫菌唑微囊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农业中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小麦病害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小麦赤霉病也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但在农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存在过量喷施、药液漂移等不科学使用情况,导致抗性的发展、用药成本增加、危害非靶标作物等问题。因此,开发高效低毒低成本的病害防治方法一直是重要的研发方向。
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开发代号:JAU6476、AMS21619)是由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开发的三唑硫酮类杀菌剂,为甾醇脱甲基化(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可提供很好的内吸作用,优异的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丙硫菌唑主要用于小麦、大豆、油菜、水稻、花生、甜菜和蔬菜等,杀菌谱很广。
微囊悬浮剂是利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组成的微囊包裹农用有效成分的新型农药剂型。相较于常规剂型,微囊悬浮剂可根据微囊材料的特点、制备工艺等技术特性,实现有效成分的缓释、控释以及提高有效成分稳定性等多种功能。
为了进一步改善丙硫菌唑对病害的防治效果,我们开发了一种丙硫菌唑微囊悬浮剂,以延长丙硫菌唑的持效期,降低用药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丙硫菌唑微囊悬浮剂,其具有良好的贮藏稳定性,并且与常规剂型相比具有更长的持效期,可降低农业生产中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成本。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丙硫菌唑微囊悬浮剂,所述丙硫菌唑微囊悬浮剂包括微囊囊芯,所述微囊囊芯为丙硫菌唑,丙硫菌唑在所述丙硫菌唑微囊悬浮剂中的含量为1~20质量%。
具体的,丙硫菌唑在所述丙硫菌唑微囊悬浮剂中的含量为1质量%、5质量%、10质量%、15质量%、20质量%或1~20质量%范围内的其他任意值。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的丙硫菌唑微囊悬浮剂还包括微囊囊壁,所述微囊囊壁可为任何已知囊壁材料,如聚酰胺、聚磺酰胺、聚酯、聚碳酸酯、聚脲或聚氨酯或其交联或非交联组合。
优选地,所述微囊囊壁为聚脲或聚氨酯。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聚脲由聚合单体异氰酸酯和聚合单体多元胺经聚合反应生成;所述聚氨酯由聚合单体异氰酸酯和聚合单体多元醇经聚合反应生成。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聚合单体在所述丙硫菌唑微囊悬浮剂中的总含量为1~5质量%。
优选地,聚合单体在所述丙硫菌唑微囊悬浮剂中的总含量为1~3质量%。
具体的,聚合单体在所述丙硫菌唑微囊悬浮剂中的总含量为1.3质量%、1.6质量%、2.0质量%、2.1质量%、2.6质量%或1~3质量%范围内的其他任意值。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以所述微囊悬浮剂的原料总含量为100质量百分含量计,聚合单体在所述微囊悬浮剂中的总含量为1~3质量%是指聚合单体在所述微囊悬浮剂的原料中的总含量为1~3质量%。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异氰酸酯可以为农药剂型领域所公知的各种多异氰酸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夏苏融达化工有限公司;东莞市东阳光农药研发有限公司,未经宁夏苏融达化工有限公司;东莞市东阳光农药研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201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